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312条规定了诽谤死者罪:“对于已死之人,犯诽谤罪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此条的目的在于保护死者后人之孝思。台湾“刑事诉讼法”第234条第5项仅规定:“‘刑法’第312条之妨害名誉及信用罪(诽谤死者罪),已死者

admin2020-11-10  28

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312条规定了诽谤死者罪:“对于已死之人,犯诽谤罪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此条的目的在于保护死者后人之孝思。台湾“刑事诉讼法”第234条第5项仅规定:“‘刑法’第312条之妨害名誉及信用罪(诽谤死者罪),已死者之直系血亲得为告诉。”
    1976年10月,郭某在台湾《潮州文献》杂志刊登文章《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其中指出:“韩愈为人尚不脱古文人风流才子的怪习气,妻妾之外,不免消磨于风花雪月,曾在潮州染风流病,以致体力过度消耗,及后误信方士硫磺下补剂。离潮州不久。果卒于硫磺中毒。”韩愈第三十九代孙韩某认为郭某的行为属于诽谤已死之人,构成“诽谤死者罪”,遂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自诉。
    一审法院查明,韩某确为韩愈第39代直系孙,认为其具有法律所规定的自诉权,同时认为郭某无中生有,以涉及私德而与社会公益无关之事,对韩愈自应成立诽谤罪。韩某身为韩氏子孙,先人名誉受侮,提出自诉,自属正当,遂以郭某诽谤已死之人,判处罚金300元。郭某不服提起上诉,“台湾高等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
    到了80年代,台湾学者杨仁寿在其《法学方法论》一书中反思了“诽韩案”的判决,认为自己和判案法官对“直系亲属”的理解陷入了概念法学形式主义的泥潭。台湾“刑事诉讼法”并未对“直系亲属”作出定义,而“民法”虽然规定了直系亲属谓“己身所从出”,或“己身所出之血身”,但对代数并没有规定。“诽韩案”的判决对“直系亲属”的外延做了漫无边际的延伸,以至于让一个死人的第39代孙都有诉权,依次继续,远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诽谤死人罪”的立法本意。杨氏指出。法官在办理此类案件的时候,应当先将“直系亲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律上”的直系亲属,即后人对其先人仍然有孝思忆念者,另一种是“观念上”的直系亲属,即其先人已属于“远也”,后人对其并无孝思忆念者。其后法官应当将“观念上”的直系亲属剔除在诽谤死人罪的适用范围之外,将“直系亲属”的范围界定为从己身开始数上下各四代,其余“直系亲属”为观念上的直系亲属,不享有诉权。
    结合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选项 A、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312条对法官的裁判行为起到了一种确定的指引作用
B、一审法院在本案中运用了演绎推理
C、一审法院在判决中进行了立法者目的解释
D、杨仁寿教授对“直系亲属”的概念分析属于目的论扩张

答案B

解析 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312条规定:“对于已死之人,犯诽谤罪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该条非常明显地赋予了法官对于诽谤死人犯罪的自由裁量权,属于选择的指引,即不确定的指引。A项错误。一审法院查明,韩某确为韩愈第39代直系孙,认为具有法律所规定的自诉权,同时认为郭某无中生有,以涉及私德而与社会公益无关之事,对韩愈自应成立诽谤罪。韩某身为韩氏子孙,先人名誉受侮,提出自诉,自属正当,遂以郭某诽谤已死之人,判处罚金300元。可见,一审法院以法律为大前提,案件事实为小前提,得出了判决结论,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B项正确。另外,在一审法院的推理内容中,看不到丝毫的对于立法者原意的考虑,因此,C项的说法毫无根据。
    杨氏指出,法官在办理此类案件的时候,应当先将“直系亲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律上”的直系亲属。即后人对其先人仍然有孝思忆念者,另一种是“观念上”的直系亲属,即其先人已属于“远也”,后人对其并无孝思忆念者。其后法官应当将“观念上”的直系亲属剔除在诽谤死人罪的适用范围之外,将“直系亲属”理解为“法律上”的直系亲属,将其范围界定为从己身开始数上下各四代,其余“直系亲属”为观念上的直系亲属,不享有诉权。这里分明运用的是目的论的限缩方法。D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0u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