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 2015年6月16日。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光明网与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网络中国节.端午”主题活动正式上线。了解端午知识,聆听国学大师,参加趣味游戏,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很多网友已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谁说端午只剩下了吃粽子?君不见

admin2018-08-16  48

问题 资料1
    2015年6月16日。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光明网与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网络中国节.端午”主题活动正式上线。了解端午知识,聆听国学大师,参加趣味游戏,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很多网友已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谁说端午只剩下了吃粽子?君不见,中华文化与“互联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事实证明,互联网也好,传统文化也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包容性和开放性,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反而会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互联网因传统文化而更加文明、理性、有序,传统文化因互联网而更加生动、丰富、亲民。所以,“互联网发展终结传统节日”的担心,完全是多虑了。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这次主题活动的显著特点,端午的文化魅力扑面而来,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展现,触动了不同层面的网友。那些只知道吃粽子的网友,狠狠恶补了一下端午知识;国学爱好者重温了端午的起源、风俗、文化、诗词后仍不解渴,正和专家学者、国学大师聊得正酣。而更多的网友则全情参与到了趣味游戏之中.或者跟随着身着唐装的小明穿越回古代,过了一回特别的端午节,甚至有点流连忘返……
    传统文化重在传承,传承重在参与和互动。“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探索和开辟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一下子征服了网友。其实,网友们早厌烦了“过节就是吃”的生活,内心深处正需要这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文化味和历史感、趣味性和娱乐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一应俱全,这才叫真正的过节!
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但传统文化不会老,国人的情怀更不会老。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认识、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与节日相关的传说、美食、风俗、诗词等就像是一枚枚“精神胎记”,总令人魂牵梦绕、心向往之,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取代。民族之根在这里,文化基因未改,所以“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发生化学反应就是必然的,而“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
    资料2
    某报于2012年4月25日发布的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显示,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48%的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多数大学生上网时长远超读书时长,且上网主要是逛论坛、发微博、看视频等休闲娱乐活动。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5%和30%;紧随其后的是时下畅销书,所占比例为24%:经典名著则鲜有人问津,仅为11%。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科学进步的表现,无处不在的网络造就了信息社会的空前繁荣,它把“虚拟世界”深深地烙进了“80后”“90后”的思想。然而,让许多年轻人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满足于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时,已经无法自拔,整个头脑塞满的只有虚拟的数字与信息,而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
    现在我国互联网网民超过四亿人。手机用户七亿多,居世界第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发挥互联网“多、快、好、省”的优势和特点:“多”,上网人多,信息量大,一个网站的信息相当于千万个图书馆的信息;“快”,互联网用光的速度交换信息,网上查信息,比到图书馆又快又方便:“好”,寻找资料方便,输入关键词可以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省”,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历史长河中我们那些极具光辉的智慧与文化精华,它们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丧失。面对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寻找、开创出最符合时代需求的“语言”工具,再使用这些工具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功能。网络就是这些工具之一,它是人类继口头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后最具整合优势的传播。
    资料3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史长河里历经了不尽辉煌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时代的冷落。当代社会,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不少误解,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信仰危机、道德缺失、迷惘浮躁等现象严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浅,许多传统节日、优秀文化都渐渐被人淡忘,即将隐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如何让传统民族文化在国人心中地位显得重要,已经到了不可不重视的地步。
    国家近年来也在此处大力施策,以政策和舆论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如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设为国家的法定节日,重视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契机,在全社会营造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深入学习践行。
    对此,有的人认为,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要在学校中加强对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进而在心中树立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意识,让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成为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学校活动。这样的观点比较切合我国实际,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父母不应示弱,也该成为主角之一。虽然父母不能像学校那样专门为孩子举办一场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但至少可以在生活细节处多给孩子营造一些传统文化氛围,多一些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引导,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以家庭的思想引导和学校的活动教育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将更为彻底。
    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即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缺少了这种动力,就会失去不断向前进步发展的精神底气,发展必然只是昙花一现,我们所不懈追求的“持续”“长远”,也必然沦为空谈空想。
    所以,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传统文化对下一代的影响,都是为了提升传统文化在全民族心中的地位,让民族精髓得到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以砥砺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底气,夯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大踏步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迈进。
    资料4
    一部纪录片引发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确实不多见,因此,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社会各界给予它的赞美多少超出了事先的预期。这部纪录片的热播,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比如,主流媒体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如何坚持品质、品格、品位,如何以更生动、更亲近的方式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次积极探索。《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中国人在新时代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出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因此,有境外媒体评价称,《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这些微观的元素来表现,其表达方式可亲,注重展现细节,温情故事穿插其间,让人有亲近感,易于接受,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等宏大主题的当代表述。
    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价值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态,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和独特魅力正在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联合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延伸,推出了图书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图书利用深度阅读的方式展示了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与纪录片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延伸和互补关系。
    我们需要打造更多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面向国际、制作精良、品质一流、有口皆碑的精品纪录片,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传达中华文化价值发挥国家电视台应有的引领作用。
    资料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薪火相传,成为当代中华儿女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表达和现代化解读,让羊年春晚新意盎然。在春晚的舞台上,汉字、古琴、功夫、刺绣,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还是熟悉的模样,却更加轻盈活泼。带着浓浓古典诗词风味的《锦绣》歌声响起,身着刺绣华服的模特款款走来。行走之间,精美的刺绣突然从华裳上飘散不见,眨眼之间模特身上已经换上了另一件绣品。全息技术的运用,配合时尚的唱腔,以及美轮美奂的刺绣,好似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取材自木心诗作的歌曲《从前慢》,娓娓地唱出了传统文化的温文尔雅、言而有信。
    然而也有很多传统文化从业者打着“创新”的旗号,以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来弘扬传统文化。对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田主任不以为然。“现在很多传统文化为了迎合潮流,年轻人喜欢什么就来什么。唱京韵大鼓的时候加上《小苹果》,唱地方戏的时候加上街舞或是摇滚乐,不应该这样做。”在田主任看来,年轻人的审美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传统文化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我不能根据你没有成熟的、没有厚重感甚至没有文化的浅薄内容来改变我自己。传统文化还是要坚守底线.不要‘转基因’。”
    在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田青看到的是满眼“同质化”。他拿地方戏剧举例,许多地方戏剧的演出都加大提琴,并且只加大提琴。“没有一个剧团加非洲鼓或者其他乐器的,我们借鉴的品种和因素都太单一。”田青认为,很多传统文化从业者在创新中借鉴西方文艺形式和表现手法,但因为眼界太窄、“功力浅薄”往往适得其反。“这就造成双重伤害,学习到的只是西方文化表面的东西,同时又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丢了。”
    申论要求:
根据“资料1~2”,分析“互联网+”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
    要求:准确、具体、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互联网+”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一是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均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共同特点.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和促进,使传统文化更生动、丰富、亲民。 二是互联网互动性和参与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三是互联网受众多、信息量大、无处不在,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 四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快,网上查信息,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便于传统文化学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S5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大学生村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