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个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在给一

admin2019-02-01  8

问题 “A:一个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在给一名幼儿讲述此故事后,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这名幼儿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碎了较多的杯子。请用相关理论说明此现象。

选项

答案这位男孩在判断“谁的过失较重”时,只重视了行为的后果,认为打破杯子就是坏事,打破的杯子越多过失越重,没有考虑到行为者的动机。我们可以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来解释此现象。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 (1)前道德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道德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作出判断时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自律道德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或道德相对论阶段。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的划分和这名幼儿的表现,我们可以判定他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即在作出判断时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Ck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