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9月19日下午,记者从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其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

admin2012-07-29  34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9月19日下午,记者从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其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中国农业部验收组在同一天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要知道中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只有400~500公斤,这次926.6公斤单产的水平,可以说是相当高。”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不吝溢美之词。
   李国祥称,此次突破不仅可以使中国的粮食保障更为稳固,同时,投入相同土地资源取得更大的亩产,意味着中国可以节约大量耕地,用以种植其他有较大供需缺口的作物。
   “譬如,可以探索腾出一部分耕地用以生产玉米或油料作物。”李国祥称,“以油料作物为例,中国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只有2亿亩,距供需平衡还有约7亿亩,转移出的土地资源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
   在李国祥看来,水稻单产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土地资源节约空间的增大,更意味着更多水资源的节约。“水稻是高耗水的作物,水稻单产的提高,可以节约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与此相佐证的是,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70%,而水稻的用水几乎占整个农业耗水的70%。
   除此以外,李国祥指出,水稻亩产的提高,不仅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对于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也将作出贡献。
   此前袁隆平也曾表示,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适合种植,如果世界上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就可以增产粮食1.5亿吨,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可以有效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1975年,袁隆平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近年来,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0年,袁隆平80岁生日时,亲朋好友为他举行的生日晚宴上,袁隆平说道:“我今年才40公岁,还很年轻,还要为杂交水稻做一些事情。”袁隆平郑重地告诉大家,他还要做的事情是,“到我90岁的时候,要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其中农业科技功不可没,国家杂交水稻技术中心运用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和高产抗倒、节氮高效等技术不断提高水稻亩产量,据项目组的吴俊博士介绍,用这一方法,2011年就增加粮食10亿公斤!
   吴俊说:“在袁隆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中心的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培育了广适应性的系列品种。国家杂交水稻技术中心通过自主创新Y58S,还有巨穗稻R1128为代表的杂交水稻亲本,选配了系列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这些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在湖南省经过‘种三产四’的推动,按前五年的平均单产计算,总增产稻谷10.37亿公斤。”
   2.2011年5月底,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五省相继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安徽寿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垦民囤之地,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虽然遭遇灾情,但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非常高,记者见到了一位承包7100亩良田的种粮大户,他告诉记者:正因为有了各种农机具才能种这么多地,并且在遇到旱情时也能轻松解决。
   记者:怎么种这7100亩?
   农户:全部机械化。我们一年收入好几百万。
   记者:旱的时候您的地里是什么情况?
   农户:我们直接有排灌机械,受影响不大。
   当地的农机人员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先进的抗旱设备。
   工作人员:把水管子一接自动就浇地了,这是最先进的。
   记者:最快多长时间能浇完?
   工作人员:根据旱情,一个小时最少能浇3~5亩地。
   记者:能省钱么?
   工作人员:省!省工省钱,还省时间。我们抗旱人工费现在就得30块钱1亩,加上机械磨损就得到50块钱1亩,这个机子就很省了,25块钱就完了。
   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了85%,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过半,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53.5%。这意味着我国到了更加依靠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3.河北省张家口市鲜奶年产量占全国的三十分之一,72.9%的灌溉农田实现节水灌溉,是全国最大的杏扁生产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供应基地。
   张家口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9元,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5.1个百分点。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224元,同比增长19.7%。
   张家口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7%,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曾是这里农业的真实写照。“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核心支撑,加快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张家口市市委书记许宁在谈到农业如何转方式、调结构时说。
   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承载力。依托气候冷凉、紧邻京津市场的优势,张家口市调整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杂粮、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推广舍饲养殖和设施农业。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533万吨,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奶牛饲养量稳定在40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到539个,成为河北省奶牛养殖大市,鲜奶年产量占全国的三十分之一,并全部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
   立足本地实际,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个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地区,农业灌溉用水占张家口市用水量的75%。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年来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85亿元,在洋河、桑干河两岸的大中型灌区建设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在机井灌区大力实施低压管灌和喷灌项目;在坝上蔬菜主产区实施以膜下滴灌工程为主的节水工程。全市实行了最严格的地下水取水制度,新打机井必须由县级行政部门一把手审批,用水实行24小时精准监控、阶梯定价、节奖超罚。目前,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278万亩,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72.9%,年节水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大力推广优质旱作新品种,张杂谷、马铃薯等优质高效抗旱品种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占旱地的75%,产量较传统品种增产一倍多。
   因势利导,发展生态农业。张家口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8亿元,草场面积发展到2030万亩,林地面积发展到17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6%。在生态建设中,张家口市注重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要“绿”和农民要“利”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后续产业,种植苜蓿、青玉米262万亩,杏扁200万亩,沙棘、枸杞、柠条143万亩,经济林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0%。其中杏扁栽植面积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杏扁生产基地。
   张家口市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4家,形成葡萄酒、甜菜制糖、奶业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酒用葡萄36万亩,2011年酿造葡萄酒18.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供应基地。据统计,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5%,省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达到64个,带动68万农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4.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消耗近两斤;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这是一百年前西方农学家发现的中国农业最令人称奇之处。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正在工业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无机能等裹挟着一路狂奔。专家提醒,应该反思一下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速了耕地的“死亡”。
   “我实地考察过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大张旗鼓地推广、应用农膜,弄得全国山河一片‘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如是说。长期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与退化农田修复的蒋高明讲起他在一些农村看到的几乎完全被白色塑料膜覆盖的农田、山坡的景象时,用“白色恐怖”来形容。据蒋高明介绍,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在15~20厘米的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经过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
   令人担忧的还有,在农膜降解的过程中,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空气中。比如有些勤快的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看似干净了,实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蒋高明介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从其提供的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变化图上看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1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现在是868斤,几乎以上百倍的速度增加。“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没用完,就都变成了污染。”蒋高明说。
   还有一个数字让蒋高明耿耿于怀: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受害的是耕地与消费者”。
   关于农药,蒋高明掌握的数据是: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为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2008年我国农药总量173万吨,平均每亩施加1.92斤农药。蒋高明的农药年施用总量动态变化图显示,1990年我国农药施用总量约为70万吨,2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70多万吨。
   其实,即使没有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直接污染,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对耕地的间接污染也已经使之不堪重负。有关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3250万亩。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受到严重污染。
   另据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有识之士呼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仅是守住其数量,还要守住其健康、洁净之“红线”。
   5.2011年11月,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潘海平说,我国农业科技虽已取得重要进步,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他认为,中国农业科技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
   潘海平说,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在一些领域成果供给能力依然薄弱。统计数据显示,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
   “同时,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老问题尚未有效解决,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潘海平说。
   此外,无论从社会总投入还是从公共财政投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都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潘海平认为,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农业科研经费多以竞争性投入为主,持续稳定支持的经费比例偏低。
   “根据规划,‘十二五’末,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超过58%。”潘海平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业科技工作需围绕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等重点展开,切实对基础研究、基础性工作、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等周期长的科研领域给予连续稳定的支持。
   6.2011年11月5日,2011中国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开幕。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我国将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策略,实现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
   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2011年,全年粮食总产迈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科技被认为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数据显示,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门立足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初步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出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尽管如此,当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张桃林表示,“十二五”期间,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求更加迫切。
   张桃林说,“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门将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不断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策略。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科技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同时转变投入方式,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建立完善滚动支持机制。
   7.以色列由于国土面积小,且大部分地处沙漠、荒漠地区,加之水资源相对缺乏和分布失衡,农业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因而必须走科技发展农业的道路。
   对于农业方面的研究开发,以色列政府始终在财政上予以积极支持,每年为此投入的经费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属世界上投入比例较多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国内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有农业方面的研发项目。以色列农业部不仅设有负责农业研究的机构,还承担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经营服务方面的工作。
   为解决水资源相对缺乏和分布失衡问题,以色列农业科技人员开发出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滴灌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在以色列国内广泛运用,而且还推广到了其他国家。以色列用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开发出某些可用咸水、海水灌溉的农作物,如棉花、西红柿和甜瓜等,堪称世界农业的典范。在过去的50年里,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和高效用水管理使农业产量提高了12倍。每头奶牛的年均产奶量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0.6万升提高到目前的1万升。
   以色列还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农用温室,以克服土壤、气候和水源等自然条件限制,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以色列现有数千公顷农用温室,它们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还有多种功能:气温控制——白天使室内降温,晚间使室内升温;光谱控制——对射入室内的紫外线、红外线等进行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光线对不同农作物的有益作用;害虫控制——使用添加了各种色调的温室材料,来减少室内害虫的活动和病害的发生范围;电脑控制——实现室内供水、施肥和室温的自动化控制。
   依托高度专业和发达的科研体系,以色列科技人员不断改良、开发农作物品种。例如,通过推迟花生的开花期使花生仁增大了4倍;成功开发出棕色和绿色等彩色棉花,还有樱桃西红柿、便于冰箱储藏的西瓜等。
   尽管以色列一半国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其余地方又多为陡坡和森林,但以色列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不仅能满足国内对农产品的大部分需求,而且每年出口价值13亿美元的农产品,以及价值12亿美元的农业设备和农业科技。可以说,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开发并将其运用于相关领域,是以色列农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申论要求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1)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和科研基础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科技实力和承载力较差。(2)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经费的供给不足,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3)普遍的小规模经营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足。(4)农业科技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建设都比较滞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较少,渠道不畅。(5)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的“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if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