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名校毕业生,跑去卖猪肉或养鸡。有人觉得浪费资源,也有人觉得他们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你怎么看?

admin2014-11-14  13

问题 有些名校毕业生,跑去卖猪肉或养鸡。有人觉得浪费资源,也有人觉得他们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你怎么看?

选项

答案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年年大幅上升,大学生就业成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名校毕业生求职是应该追求稳定、高福利的工作,还是应该另辟蹊径,成为社会争议的热点话题。高材生卖猪肉、养鸡等“大胆行为"是屡次被舆论热炒的事情,引发热议。我认为,既应该肯定名校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也应该看到就业趋势的艰难,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一方面,从国家和社会背景而言,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激烈竞争,容易导致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安全感降低。尤其作为准备在国内工作的名校毕业生,又常常产生期望值高、满足感低的情绪。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而言,这更多反映了名校大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择业观念、就业观念转变的新趋势,这和国家倡导的“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转变观念就能发现新天地”是相吻合的。从名校大学生卖猪肉或养鸡,能看出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对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工农兵学商,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涉及的方面很多很复杂,对此的引导,需要国家、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共同配合。首先,国家应该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就业观。转变大学生择业观绝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它涉及政府的责任、就业道路的拓宽、就业信息的畅通、就业机会的平等……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套,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做有说服力的思想转化工作,把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率纳入政府的工作职责目标。 其次,大学应该回归教育本意,积极推动“严进宽出”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大学生知识,它的本意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完全的人、比较全面发展的人。大学培养的应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即使是哈佛大学,也不是每个毕业生都做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也有到非洲的社区当社会工作者的。 所以,大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而不能叫大学生死读书。最后,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应该给予更多包容。当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将“求学”与“致富”紧密挂起钩来,就会出现倘若北大毕业生没能当大官、挣大钱,家长及乡邻便觉得“不值”的现象。无论是家长还是媒体,对于“成功”要放眼长远——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把孩子送进名校,也不在于把名校学生培养成职场状元,而在于能把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同样培养成人生路上自信的奔跑者。观念转变天地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保障的完善、舆论的开放与包容,何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好解决?更何愁名校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sVe777K
本试题收录于: 面试题库地方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