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土豆片”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1[大(一)班]和图2[

admin2023-02-27  34

问题 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土豆片”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1[大(一)班]和图2[大(二)班]。

请分别对两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选项

答案①李老师的做法不恰当。首先,游戏是幼儿在假想情景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以物代物、以人代入。大(一)班的李老师在游戏时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太逼真,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游戏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游戏中的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师没有了解幼儿的想法,而是直接为幼儿提供材料,不符合幼儿游戏自主性特点的要求。最后,李老师投放的材料过于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②王老师的做法恰当,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开展。首先,王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材料中,王老师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够使幼儿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游戏,同时通过自己寻找材料的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材料中王老师并没有直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材料,而是让幼儿大胆地结合生活经验并且展开想象,从生活中挖掘和发现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最后,王老师的做法符合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材料中王老师让幼儿自行寻找的材料,如树叶、签子等均来于生活中,有趣、可变、可操作,不仅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能够让幼儿自主地进行设计制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tV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