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自考
结合“陈奂生系列”论述高晓声的创作特点。
结合“陈奂生系列”论述高晓声的创作特点。
admin
2017-05-12
39
问题
结合“陈奂生系列”论述高晓声的创作特点。
选项
答案
高晓声的创作特点: (1)高晓声的乡土题材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 业》、《陈奂生出国》等所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是其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作品,这些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揭示了造成他们心酸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形象地显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这不仅是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其小说在思想主题方面的深刻之处。 (2)高晓声的小说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他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漏斗户”主》中的陈奂生是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存作为自己最高愿望的底层农民,而其勤勉一生,却仍然食不果腹,只是在实行了新的政策后,才摆脱了几十年的穷困与饥饿。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在《陈奂生上城》中得到最为集中的展示,小说在真实反映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极其敏锐地表现了他们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在后来的几篇“陈奂生系列”小说中,作家始终将笔墨集中于刻画人物的精神、性格。就作家对陈奂生这个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他显然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来进行写作的。 (3)高晓声的创作手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更是“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成功借用西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且把它们与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紧密结合。 (4)高晓声的小说基本上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但也并非全然按照时空顺序,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在招待所醒来之后作者所运用的补叙和回忆便是如此。 (5)在人物刻画上,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如《“漏斗户”主》末尾陈奂生百感交集的泪水和《陈奂生上城》中的他在招待所房间的举动及其付款时的著名细节。其次,作者还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另外,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的细致生动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6)高晓声的小说语言富于幽默感,主要是通过大词小用等方法来实现的,如陈奂生的“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等。 由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于其家乡武进,又极善于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因此,他的语言极富乡土气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wfx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文史类分类
0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史类
相关试题推荐
机关内部文档一体化模式下采用的组卷方法是()
试述加速我国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对策。
只要有了灵感,就能写出诗歌。
指出下面这则公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市工业局关于印发“××市财政局关于节减行政经费的几项规定”的通知我局同意“××市财政局关于节减行政经费的几项规定”中提出的意见,认为切实可行,请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参照执行。
______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红楼梦》在中国。
湖畔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______和骚塞。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的作者是()
《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哪一时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肖洛霍夫表现哥萨克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命运与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是()
《铸剑》的中心线索是()
随机试题
下列选项中,汽车产量同比增速最低的是()。
足部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掌人字形交叉点稍外侧。()
测定息止位时鼻底与颏底的距离减去4~5mm,可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溶浸采矿法可用于开采()。
按给付方式(或给付期间)划分,年金保险可以分为( )。Ⅰ.定额年金Ⅱ.最低保证年金Ⅲ.定期生存年金Ⅳ.终身年金Ⅴ.变额年金
在我国,基金日常估值由()进行。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为()。
简要述叙法国廉价报纸的特点。
甲于傍晚跟踪仇人乙,意图杀害乙。甲趁乙不备用刀朝乙的背部猛刺数刀,致乙当场昏迷,甲见乙没有呼吸,误以为乙已死亡,为消灭罪迹,将乙“抛尸”于小河中。经鉴定,乙是溺水窒息死亡。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Themainagendaoftheboardofdirectors’meetingwasa______oftheissuesthatwouldariseoncethepurchaseofanaffiliatep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