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根据所给材料,回答56~60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入思考。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

admin2019-12-10  21

问题 (2017国考)根据所给材料,回答56~60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入思考。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巧妙操弄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还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①    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中就会有错误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    ②    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    ③    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行矫正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另一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    ④    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选项 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答案A

解析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横线”一词可判定此题为语句填空题。
题目精析
首先定位原文,横线出现在最后一段,横线前指出“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即强调“意识不到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接下来通过关联词“但是”进行转折,前后语义相反。横线处应强调“意识不到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带来的危害,后文的内容是对横线处危害的解释说明。A项“任何选择”对应前文中“大脑的选择”,“代价”即表示危害,与后文对应,当选。
选项辨析
B项“无意识”无法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排除。
C项强调的是“对重要性的判断”,即大脑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文段重在强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两者无法衔接,排除。
D项“因时而异”为无中生有的表述,且信息本身是否重要并非文段强调的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1E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行测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