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给定资料】 1.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发布了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根据这一政策,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
【给定资料】 1.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发布了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根据这一政策,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
admin
2021-03-22
47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发布了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根据这一政策,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可“零门槛”直接落户。
门槛超低的落户新政,诱惑力非同小可。新政颁布后的24小时内,就有30万人下载并登陆“天津公安”APP办理落户申请,系统几度崩溃。面对蜂拥而至的“落户大军”,天津市政府先后4次给新政“打补丁”,限制投机炒房等人群借机落户,但直至5月21日,前往天津落户的人依然有增无减。“落户大军”看中的是天津户口的“高性价比”,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天津坐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高考录取率极高。根据近几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985高校、211高校和本科一批录取率统计,京津沪稳居前三,而天津高考人数在全国排倒数第四。其次,天津户口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省市尤其是在北京打拼的人。相比于落户难度较大的北京,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户口性价比极高,同时天津房价便宜,教育质量高,京津城际也让出行更方便。
可见,继成都、西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之后,天津落户新政再一次诠释了“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大量人才涌入,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看来,人才的聚集有助于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但落户的强大吸引力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人才,却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城市拥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资源,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量毕竟有限。比如,西安出台落户新政后,周边地区不断涌入“新高考移民”,随之而来的“入园难”“入学难”等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户籍人口“井喷”,也意味着人均享有公共福利的骤减,城市承载力负担不断加重,甚至会出现无法负荷的状况。
冯奎认为,地方应该极力避免“抢人大战”演变为“抢房大战”。人口大量增加,短期内当地房源会出现“供求失衡”现象。而随着当地房价快速飙升,城市居民和附近的民众也会因住房“刚需”纷纷加入买房行列中来,这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是一种冲击。
目前“抢人大战”中各个城市对目标人才定位存在偏差,在“两个关系”上容易出现问题。首先是人才与人口的关系。各地“抢人”指的是所谓的人才,冯奎认为,过度强调高端人才,对农民工、长期在本地打拼的普通劳动者重视不足,给城镇化中的人口流动制造了障碍。其次,新市民和老市民之间的关系。“抢来”的人才是增量,但在此之前各个城市已有许多存量人才,也就是已有人才与人口,他们长期在本地打拼,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目前看来,各地落户新政都过于向“新人”倾斜,这可能会导致新老市民之间的矛盾。以上两点反映了很多城市急于引进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但缺乏根本意义上的包容性。
2.近日,国家发改委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指出,要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同时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户口的落定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更专注地投人工作,开发更好的产品回馈社会。”现任上海华为企业无线研发部长的王雷,曾获得过多项发明专利。2016年,他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
从原来几间小小的办公室到现在36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员工人数也从几十名发展到现在超过1万名,上海华为20多年的发展是上海高科技领域发展进步的缩影。在上海华为相关负责人看来,企业的稳健发展既得益于上海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也得益于上海积极、开放、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上海实施的各项人才政策,帮助华为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高端人才,促进了企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近年来,上海市充分发挥战略优势,坚持本土人才、海归人才并用并重。通过开放包容的政策以及市场化、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厚植人才优势上坚持“质”“量”并举,重视吸引培养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顶尖人才、“五个中心”建设的急需人才等,引进了一大批参与和促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各类国内优秀人才。据统计,仅2017年上海就引进国内人才近6.2万人。近年来,上海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逾7.5万人,其中通过科创人才引进新政引进的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重点人才近9000人。
同时,人才评价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元导向和市场导向逐步树立。传统的学历、职称等评价标准与薪酬、投资、业绩等新评价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一批经由市场主体评价并获得市场认可的科技创新人才在科创新政的支持下,享受了直接赋予居住证积分120分标准分值、缩短居转户年限或者直接户籍引进等专设的引进政策。
人才政策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导向也更加明确。据统计,直接落户引进的人才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21.5%,高于占引进人才总数18.0%的平均值。自贸区、张江等重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领域的引进人才工作得到重点保障和服务,为产业能级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形成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优秀人才的双集聚。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的人才政策更精准、更灵活,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目前,上海市逐渐形成以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主承载区为核心,服务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各类国内优秀人才集聚之地。
3.从创立罗氏研发中心到成立华领医药,陈力始终没有离开张江。他见证了这些年张江乃至整个上海的人才聚集,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创业活力。“产业环境,核心是人才环境。”陈力颇有感触。
“上海的人才政策越来越好。”对于2016年9月出台的人才“30条”以及此后陆续发布的69项配套政策,陈力和同伴们的感受是一致的。
“Fantastic(好极了)!”2017年年底,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在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谈及“绿色通道”和细致周到的服务,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费林加等高层次人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少数”。依托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上海面向全球集聚了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名,实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仅如此,上海还布点30余家海外人才联络站,建设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在全球筛选出25万名高层次科技专家,实现主动“出击”、精准猎才。
“中国为我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会在上海努力做好科学研究。”2018年1月30日,中森菜实成为首位获得外国高端人才签证的日本人,以研究员身份加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持有这一签证,她可以在最多10年内多次往返,享受每次最长180天的停留期,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可获得相同期限的多次入境签证。
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上海越来越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眼中的“东方明珠”,已连续多年荣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聚集到上海的人才,如何激发他们的活力?上海从突破体制机制入手,对用人单位和人才“放权松绑”。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历来是一道难题。为了畅通“纸变钱”的通道,人才“30条”明确,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三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
而对于“体制内”来说,人才“30条”无疑给出一条人才干事创业的“新通道”。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林华说,以前医生总是纠结于科研重要还是临床重要,教师要烦恼上课与基础研究孰轻孰重,现在实行分类评价,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还丰富了人才评价方式,不仅倡导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评价人才也要到现场去听去看。”人才“30条”明确,职称不再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2017年,青年拔尖人才突破以往标准,申报相关项目增长60%。
人才用得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用人单位。事业单位“招人权、聘任权、用人权”等“三权”下放给用人主体后,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人才作为撬动改革的关键,创新人才多元评价、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制度,探索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人才管理机制。院长王兴鹏说:“我们把人才盘活了,他们的积极性、内在驱动力就给调动起来了。”
人才“30条”正在上海形成一个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得各类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创业者普遍感到,办事更加便利了——上海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办证时间可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4.6个工作日;取消众创空间备案环节,以市场化运营为主的众创空间更加有效;推进人才办事窗口“无否决权”试点改革,办事不用跑“冤枉路”了。
创新创业企业普遍感到,“最先一公里”的资金难题容易解决了——上海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设立了规模50亿元大型政策性担保基金,建立了我国首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新开6家科技支行、91家科技特色支行,融资环境得到优化。
在上海生活的海内外人才普遍感到,综合生活环境更舒适了——上海加大科创人才住房保障力度,2017年市区两级共筹措约1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重点满足科创中心建设相关重点单位的整体租赁需求。同时,上海改善本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打造人才发展宜居宜业环境。
4.在2018年3月26日举行的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人才高峰方案”)出台,主要聚焦13个领域的高峰人才。其中“量身定制,一人一策”“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等引起广泛关注。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表示,现在对于海外人才引进,已经走向了定制化发展的阶段。此次,上海引才特设“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正是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在原来的“普适性”政策基础上更加精准化。
汪岑是日本千叶大学工学博士,研究专业是人工智能,目前在日本企业从事人工智能研发工作。他认为:“作为一个搞研发工作的人员,研发资金问题、研发过程中的自主以及出国考察参加国际研讨会之类的便利是最担心的问题。就这次上海出台的方案来言,可谓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这一轮改革最有吸引力的是,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赋予高峰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因为中国财务体制、行政体制跟国外差别很大,现在,能尽量跟国外接轨总是好的。”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商学院教授张一滋说。
目前,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化学博士林佳也认为,出台的政策很好,配合了做科学研究一系列的条件,有人才、经费、资源的支持。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到个人、家庭的问题。
一名香港高校相关人士说,上海人才新政对高峰人才的界定较为模糊,其中“本领域全国前五名国际前二十名”的说法不够专业,应具体说明如何定义。林佳则认为:“我觉得能符合条件的人很少。全世界前二十名的要求很高,这样会排除很多有潜力的人才。”
英国约克大学博士何泽仪说,新政能让人才“回得来”,但是能否“住得下去”,还需要有进一步的了解,“我在英国生活了十余年,如果回到国内工作,我与家人的社会保障、生活配套政策是否能落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伦敦博士联盟主席、伦敦大学学院高级讲师李会良提出,国内教授所面临的行政任务和来自研究所的压力,很可能会导致自己难以专心学术工作,“我发现国内有些比我年轻的教授们都早早地‘退居一线’了,他们很少亲自去实验室做研究,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当评审、开会上”。
对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博士罗沛宜而言,上海是自己毕业后继续研究的理想城市。但她也担心:“我最近回到国内高校交流时,发现博士后们经常会帮导师做很多杂事,比如写报销条和新闻稿,而在英国这些工作都有专门的秘书负责——我担心自己回国后继续科研工作时也会因此分心。”
张一滋说,听国内来的学者称经费难用,虽然国家拨了很多经费,但使用都是有限制的,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开展。如果财务方面使用自由度改善的话,就能解决研究者的后顾之忧。另外,也听闻国内学者要用因公护照出国,对出国的时间有限制,如果能改善出国自由度,将更有利于学者静心学术活动。
除了经费,研究材料也是一大难题,“在国内想要获取国外的实验试剂或组织切片很困难,中介公司难以保证试剂质量,有时还会从中牟取暴利”。李会良建议,上海海关可以考虑科研单位的研究需求,出台相关政策。
张一滋还提出:“目前,涉及的学科领域大多数都是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希望本轮改革能兼顾各个学科领域,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这13个领域。只有对基础学科同样重视,才能使对海外人才的吸引乃至整个国家科技发展产生一个可持续的正面影响。”
抱着种种期待,多名人士表示,本次上海人才新政政策优势明显,如何落到实处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何泽仪希望上海能颁布此次人才项目计划的落实时间表,为海外人才提供更加详尽的政策信息。
香港高校相关人士也建议,应先划定大前提,如符合条件的高峰人才可以每年拿到多少补贴、多少年薪,再根据每位引进人才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
张一滋则表示,具体的实施措施最终都有可能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来执行,这些机构如何对接这些政策尤为关键。吸引来的人才肯定也需要在享受优惠政策时对口一个窗口,而并不想碰到在执行中,在机构和各个政府部门间跑,耗费精力和时间成本。
5.现代社会什么最金贵?毋庸置疑,必然是人才。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造就人才成长的沃土,是催生人才辈出的动力,也是调动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人才贵在使用,有的人才“人岗”不相适,难以“尽其用”,造成部分人才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为此,要建立完善用人机制,改革人才分类管理、优胜劣汰制度,创新选拔方式和考核办法,拓宽选拔视野,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另外,要鼓励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保障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创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和谐工作环境,以此吸引人才,稳住人才。在社会上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已经成为中国人才交流、招商引智的高地和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做出了符合上海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际情况的独到诠释,极大地激励了真正高优人才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人才引进主动性,真正做到“只要你有才华,我来给你舞台!”的人才创新体制深入改革,向着将上海建设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出了极大的一步。这必将让上海通往更美好、更创新的未来!
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惜重金,具有发展眼光的领导也格外重视人才建设。纵观全国,人才建设和引进力度和该城市的总体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都呈正相关。东南沿海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的先发动力,在人才战略中处于优势地位。西南、西北地区经过近年来人才建设工程,也有了几个特点,人才的规模不断提升,人才的结构也趋于合理,人才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2020年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人才,不仅是经济大繁荣的保障,也将成为脱贫攻坚的强有力保障。
城市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作为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大在人才建设、人才引进方面的投资,从住房、工作条件、政策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为人才提供好的环境,以便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同样,这种人才的竞争,绝不等同于拍卖场上的竞争,你出一百,我出一百五。人才的竞争需要考虑到长效机制。人才建设一味依靠引进,终有一天,会因为不断上升的成本而崩塌。建设属于自己的人才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大学群、科研院所就发挥出了自己的能力,传帮带,追赶超,通过教育培养人才,通过情感留住人才成为更好的选择。
目前,人才和城市如何更好地融合,仍然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人才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也将诱发人才的恶性竞争。同样,人才的比例、结构也并不太合理,许多小城市需要发展,引进高精尖的人才却没有能力留住他们。中低端人才又较难对城市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这其中的矛盾,仍需要守土一方的干部谋划、考量。
结合给定资料,以“人才与城市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城以才兴 才以城长 近年来,许多城市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出多重努力,以聚才为己所用。然而盲目地引才只会使城市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正视城市与人才的关系,理清人才对城市的期盼,才是城市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关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下至城市的发展壮大,都得益于人才的支持。各个城市的人才政策虽然使得群贤毕至,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人才与城市自身发展相匹配,盲目地招贤纳才,只会适得其反。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每一个人才都具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拥有某种专业知识。在选拔人才时,只有注重其对于城市的实际价值,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的成长需要城市平台的滋养。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业,靠金钱作为开路机器,靠户口吸引人才落地,已不是满足人才真正需求的举措。人才,真正需要的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大展拳脚的舞台。用优厚的待遇、福利去吸引人才,可能奏效一时,但很难长久留住人才。城市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为人才有所成就提供平台支撑,才能激励人才创造更多的价值;城市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为人才提供生活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发展。人才只有依托城市这个大舞台锤炼本领,才能在进步中为城市创造更多价值。 人才与城市相生相长,融合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的城市,只是一潭死水,毫无活力。而失去城市发展平台的人才,则如失去羽翼的大鹏,再难翱翔于广阔天空。如东莞筑巢引凤,依靠充足的科研经费、成熟的产业链条和便利的供应体系,为半导体领域研究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众多人才顺利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而这些人才的努力,更促进了东莞从“世界工厂”到“创业沃土”的成功转型。可见,人才与城市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人才以才智服务城市,让城市发展充满动力;城市以发展滋养人才,让人才获得成长。人才与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城市才能在反哺中受益,人才就不会去而之他。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Kfe777K
0
上海
申论
地方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 人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1.2005年
一、注意事项1.本题是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才可以开始答题。3.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二、给定资料1.200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二、给定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论,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二、给定资料高收入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各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资料1.福建沿海经济发达
一、注意事项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二、给定资料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深化,并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从虚拟经济渐渐波及实体经济,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大,
一、注意事项本次申论试卷共有4个问题。二、给定资料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收入分配制度原因而引起的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不仅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因素,也使和谐社会建设面
材料1 30多年前,刚结婚的陈霞和丈夫蜜月旅行,从老家霍县乘坐小巴车,在土路上颠簸了3个小时才到达安平市。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晨从安平市乘坐早晨6点的客车,晚上8点才到南京。 “现在,早上在家从容地吃完早饭,网上订个高铁票,‘滴滴’叫个车,30分钟
随机试题
由于海上风暴、船体破损、海上救火导致海水浸湿等原因造成的海上损失称为()
为了减少手术区创面出血,常在局麻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
解剖牙冠是指
根据我国《建筑法》的规定,该工程如正常开工,最迟允许日期为( )。如果该建筑单位因征地问题没有解决,而不能按期开工,超过( ),则应重新办理开工报告的批准手续。
背景国家拟投资1.5亿元建设某大型炼油装置及附属罐区工程项目,工程内容包括:土建工程、给水排水管网、供热系统管网、通风与空调系统管网、燃气管道系统、塔类设备、金属储罐、工艺管道、电气仪表等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对该项目进行了技术和经
某城市综合体,地上六层、地下三层,建筑高度23.0m,地上1~6层为商业用房,地上部分每层建筑面积为2500m2,地下主要使用性质为汽车库、设备用房。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配置均满足现行有关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地下消防水池容积为500m3
期货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对期货交易各方高度负责,( ),恪尽职守,珍惜和维护期货业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声誉,保障期货市场稳健运行。
明仁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最近两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摘要如下(单位:万元):项目 上年 今年净利润 1000 1200所有者权益
你是省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高考期间,为严肃考场纪律,领导让你到某县巡查,但是到了当地。主管部门不配合,学生家长也进行阻挠。你怎么办?
【B1】【B7】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