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财经
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未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按单项存货进行比较。2013年12月31日,甲、乙、丙三种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分别为:甲存货成10万元,可变现净值8万元;乙存货成本12万元,可变现净值15万元;丙存货成本18万元,可变
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未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按单项存货进行比较。2013年12月31日,甲、乙、丙三种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分别为:甲存货成10万元,可变现净值8万元;乙存货成本12万元,可变现净值15万元;丙存货成本18万元,可变
admin
2020-10-28
39
问题
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未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按单项存货进行比较。2013年12月31日,甲、乙、丙三种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分别为:甲存货成10万元,可变现净值8万元;乙存货成本12万元,可变现净值15万元;丙存货成本18万元,可变现净值15万元。甲、乙、丙j种存货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分别为1万元、2万元、1.5万元。假定该企业只有这三种存货,2013年12月31日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总额为( )万元。
选项
A、一0.5
B、0.5
C、2
D、5
答案
B
解析
2013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总额=(10—8)+(18—15)=5(万元),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1+2+1.5=4.5(万元),因此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总额=5—4.5=0.5(万元),选项B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WL0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中级会计实务题库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分类
0
中级会计实务
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后的账面价值的确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甲公司计划出售一项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于2016年6月30日被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1130万元,预计处置费用为10万元。该固定资产购买于2011年12月11日,原值为20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零,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如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司于2015年3月5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200万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每股支付价款4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5元),另支付相关费用2万元。2015年3月10日A公司收到上述股利。2015年12月31日B公司股票每股收
甲公司2016年12月25日支付价款408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20万元)取得一项股权投资,另支付交易费用20万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6年12月28日,收到现金股利120万元。2016年12月31日,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42
关于借款费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甲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N设备,陔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00万元,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98万元,甲企业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手续费、律师费等合计为3万元。甲企业该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P公司2015年10月1日取得S公司80%股份,能够控制S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2016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200万元。2016年3月1日,S公司向P公司出售一批存货,成本为8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售
关于带薪缺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企业对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机试题
超声采用的人体软组织声速是
A.可复性疝B.Littre疝C.Richter疝D.绞窄性疝E.滑疝右腹股沟疝数年,近几月不能还纳,行手术治疗时发现膀胱随疝囊脱出,诊断为
以下哪项不属于血液的功能
应减少摄影管电压值的病理因素有
文化因素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广义的文化是指
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作()检验。Ⅰ.屈服强度;Ⅱ.抗拉强度;Ⅲ.伸长率;Ⅳ.重量偏差
等离子弧焊属于()。
下列选项是商业银行单一法人客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管理层风险重点考察企业管理者的内容是()。
2011年4月,某市税务机关在对甲公司2010年度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甲公司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税务机关责令甲公司于2011年4月16日~4月26日限期补税,但甲公司在4月26日期限届满后,仍拒绝补税。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因此而生。学繁体字、穿唐装、开国学班……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