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admin2019-02-01  26

问题 分析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选项

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1)建构主义的发展线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即认为事物及其意义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与行为主义相一致,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基本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传统弊端:(1)不完整;(2)惰性;(3)不灵活。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①知识观。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然而,建构主义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首先,建构主义者(特别是其中的激进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其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总之,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倾向,但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这种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 ②学生观。怎样看待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怎样看待他们的经验世界?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学习者可以在一个学习社群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充分沟通,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习者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3)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什么是建构呢?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序两方面的统一。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 比如学生有大量的经验表明:轻物体比重物体落地慢,而现在要教给他们同时落地的原理,这两者是相互冲突的,这时即使儿童理解了课本所描述的定理的含义,也很可能想不通,并不相信它。尽管考试按此作答,但他并不能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经验结构的一部分,在实际情况面前,他还是按自己的经验行事,这能说明新知识被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了吗?可见,同化固然不是机械记忆,但也不是简单的理解性记忆,它需要内部知识结构的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顺应要以同化为前提,离开顺应的一面,新知识的同化也是很难真正完成的。只有将同化和顺应统一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学习的实质,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4)教学观。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如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对数学、科学和语言等领域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简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 ①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深刻的、灵活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 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当然,建构主义尚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还存在着分歧。缺点: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色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3ki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