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学制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admin2021-12-03  13

问题 1922年学制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选项

答案(1)1922年的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2_)“新学制”的七项标准 ①新学制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②这七项标准正式取代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3)“新学制”的学制体系 ①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②横向看,与中学校平等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还有《四项附则》: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4)“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①在学制改革的同时,全国教育联合会还组织了新学制的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并于1923年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简称《纲要》),对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设置作了规定。《纲要》规定,小学设立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地理、历史(公民、地理、历史三科初小合并,称作“社会”)、自然、闻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 ②初中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课。必修课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语、算学、自然、艺术、体育。初中开始实行分科制,初中三年学满180分后可以毕业。其中必修课占16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 ③高中实行分科制,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分科必修课和纯选修课三类。公共必修课包括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和体育。分科选修课反映不同的科目特色,纯选修课反映每个人不同的爱好。高中修满150学分后可以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为67学分,纯选修课一般不超过30学分。 (5)“新学制”的历史意义 ①“六三三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该学制此后除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有其内在合理因素的。 ②它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中国教育界的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可贵的创造性和庄严的使命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bc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