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

admin2023-01-31  62

问题 引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摘自《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材料1
    广东农村的主体在粤东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在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生产兼业化的现象,“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在不少地方面临挑战。
    当前农村谁在种地?2013年,某农业大县农业局对100个村10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占了63%,30岁到49岁的占25.3%,20岁到29岁的只有3.5%;从男女比例来看,女性占到了65.7%,男性仅占34.3%;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文化的占17.2%,初中文化的占67.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1%。
    在该县,说起今年天气,农民们心存感激:既没遭水灾,也没遭旱灾,这是近年来难得的风调雨顺。农民喜获丰收,粮食、蔬菜等多种农产品都实现了增产。不过,农民依然感觉经济效益低。据测算,户均年种田收入不足两千元。散户种田的收入远远不如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另外,随着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常态,农村耕地撂荒的现象较为严重。
    该县的情况在其他许多地方也普遍存在。
    材料2
    近年来,农村的种粮大户在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经济效益,也给原土地承包户和受雇农民带来了实惠。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生产经营中也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
    种粮大户马功成看上去精明强干,却连续换了3个地方承包土地,至今仍然亏损。2008年,马功成在A镇承包了100亩土地,但因水利设施不到位,农田的灌溉很成问题,收成非常不理想,两年下来,亏了近5万元。20lO年,他又流转了80亩土地,租金是600元一亩,涉及3个村。这次,马功成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我们这里农田地势较低,容易内涝。去年我就花3万多元自己带着儿子去修整排水沟”。然而,由于资金较为紧张,马功成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结果收成没有起色,没赚到什么钱。
    另外一个问题也困扰着马功成。尽管马功成认识到“越是规模经营,越需要专业技术”的道理,但是,基层农机站服务人手少,服务能力不足,不能给马功成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以水稻种植为例,虽然知道机械化作业的好处,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马功成自己培育的秧苗质量不过关,无法使用插秧机。“明年想上机插秧,但心里没把握,秧苗和技术是主要问题。”说到这里,马功成显得忧心忡忡。
    另一个镇的一位种粮大户陈天明对搞粮食种植所面临的风险深有感触:“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2013年受台风影响,这里降水超过400毫米,农田被淹,我损失了30多万元,全家人种粮的信心也遭到打击。如果听从干部的劝告,给水稻上了保险该多好啊!”陈天明说出了很多种粮大户的心声,他们最怕老天爷“翻脸”,一旦遇上严重的水灾或者旱灾,损失将难以承受。
    陈天明还有进一步扩大种粮规模的想法,但也有不小的顾虑。因为拿地成本已经偏高,而且新增一亩地起码要投入600多元资金,光靠自己的资金无法扩大种粮规模。“像我们这样的农户没有什么担保物。田是租的,粮食收购走了,只有十几台年年要折旧的农业机械,能向银行贷到的款很少。”去年,陈天明急需50万资金改善生产条件,但通过自有资产的抵押和他人的担保也只贷到了20万元。
    材料3
    随着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在许多地方,家庭农场正在悄然兴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其经营者大都接受过专业培训。它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
    在B县,通过土地流转已拥有上百亩土地的“农场主”有20多个。大同村的刘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闲置甚至撂荒。看到这个情况后,刘明萌生了把闲置土地流转过来种植沙糖桔致富的想法。通过与村民们商量,他在村里以每亩地200元到300元不等的价格租赁撂荒的土地200多亩,集中起来种沙糖桔,平时的果园种植和管理主要靠他和他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农忙时忙不过来,就雇请两三位农民帮忙。一年下来,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刘明的经营收入达到近40万元。
    “家庭农场这种模式实际上并非新鲜事物,各地早就在这方面进行摸索,只是原来没有进行过调查。”B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据调查,目前全县潜在的家庭农场数量超过200家,数量之多超过管理部门的预期,只是绝大部分尚未正式登记注册。该负责人还表示,从目前的调研情况看,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较为普遍,但是由于每一项的种养规模都不大,按照现有的农业扶持政策,这个群体很难获得政策扶持,因为他们既不是种粮大户,也不是养殖大户。目前,该县正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针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
    材料4
    西源水果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8月12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达560万元。近年来,该合作社以种植当地名产红心蜜柚为支柱产业,积极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统一销售等服务。合作社成员从组建初期的1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200多户,并拥有3000多亩柚园。2013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5000多万元、利润180多万元,助农增收近300万元,受到广大社员一致好评。合作社被评为市“2013年度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经理何家祥被市总工会、市供销合作社评为“2013年度先进工作者”。
    在何家祥联合广大红心蜜柚种植户成立合作社之前,社员种植没有统一标准,销售各行其道,甚至恶性竞争,好收成却没有好收益。合作社成立后,何家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管理理念,制定了技术管理统一、农药和肥料统一、销售管理统一(“三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同时,该合作社编制了《专业合作社章程》《肥料使用登记手册》《合作社业务管理方案》,分发给每户果农。为了实现合作社的“树品牌、促销售、重环保”的产业管理目标,合作社对每户果园进行编号登记,建立台账,实行片区管理,逐步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规范化。
    合作社还聘请了技术人员,经常对种植户和广大社员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为了提高社员的科学种植管理水平,合作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次举办技术讲座,根据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得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仅2013年,参加培训的果农就有300多人次,技术人员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和示范。合作社还组织果农进行技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合作社还安排技术人员的种植大户到广西、福建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培养出了近百位技术型农民。
    2012年,合作社申请注册了“西源”商标,为实现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生产和统一销售打下了基础。2013年,该合作社成功与周边城市的大型超市合作,顺利实现从果园到超市的对接。水果统一销售率逐年提高,产品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高出10%~15%,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此外,当地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为这类专业合作社取得成功提供了帮助。4年前,为引导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重点产业奖励扶持政策,每年投人产业扶持金100余万元。西源水果专业合作社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完善了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协调,解决了融资难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受到这一政策的鼓舞,西源水果专业合作社继续流转了500亩周边土地,筹建了农业生态园。目前,生态园内种植了葡萄、黄梨、油桃、草莓等水果,还开展了观光旅游、自由采摘、特色餐饮、垂钓娱乐等经营服务项目,扩大了生态农业规模,为进一步带领广大社员、乡亲共同富裕,提振当地农村经济做出了贡献。
    材料5
    5年前,C县西山村村民钱光明流转了30亩土地,搞起了蔬菜种植,并且加入了一家合作社。“当时不知道合作社是怎么回事,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坏处,也不用交钱,就把身份证借给别人用了一下。合作社成立后,自己糊里糊涂成了合作社的一员。”钱光明说,“合作社理事长组建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得到点补贴。成立3年多来,合作社并没有实际运转,不过是个‘空壳’。”这类“空壳社”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帮助,动摇了一些农民对合作社的信心。
    除了“空壳社”的问题外,当前合作社运营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合作社违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设计初衷,损害了一些社员的权益;一些合作社存在制度管理不规范,赊账“一言堂”等突出问题;还有一些合作社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贷款等。
    材料6
    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的诸多探索中,D县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颇为引人注目。
    在D县,某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率先采用了“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数年后,该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帮扶作用,通过为养鸡户提供无偿资助、银行贷款担保,帮助养鸡户建设标准化的家庭农场,把个体农户的小规模生产升级为家庭农场,将“公司+农户”的模式提升为“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农户收入。如今,该企业还尝试另一种合作模式——由企业和村集体合作建设养殖示范小区,扩大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局面。
    更让人欣喜的是,如今在D县农业产业升级的舞台上,该企业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在该企业的示范下,全县已出现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据该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的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个数和产值均在全省前列。
    D县还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在全县建立起十多个实验基地。与此同时,该县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近两年县财政对农业的总投入达到1.6亿元,每年争取到上级扶持项目资金600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信贷等服务。
    然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一些地方也遇到了困难。由于受生产资金、劳动用工、科技装备的制约,合作农户的生产规模、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使得如何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分配利润变成一个敏感的话题。尽管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农户不再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也转嫁了一些种养业的风险,但在价格上严格受制于龙头企业,在利益的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农户增收不明显甚至出现亏损,逐渐丧失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动力。
    材料7
    近年来,一些农村出现了新兴的“立体经营模式”。
    在某村,村民林泽海和家人正在半山腰上热火朝天地做木工活。“这些是用来搭建鸡棚的,为林下养鸡做准备。在山顶,我还准备修几间小木屋,供游客休息……”谈起自己的“山外山”立体农场,林泽海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
    山脚下,十几个鸡棚正在建设之中。林泽海预订了1600只鸡,6月1日已经进场1000只。这批鸡分为观赏鸡和绿壳蛋鸡两种,观赏鸡放在山顶供游客参观,蛋鸡则散养在李树林下,所产鸡蛋用于礼品销售。山顶上,土地被划分为多个地块租给游客耕种。林泽海还出租农具,销售生长周期较短的水果种子及有机肥料给游客。有机肥原料来自绿壳蛋鸡,这是一笔几乎不投成本的收入。如果游客不能经常过来,林泽海的农场还可以为游客代种代管。此外,山顶还有专门的农家乐和烧烤场地,以供游客自主选择。“到6月份,整个农场的投入将达到300万以上,一旦李子成熟,就可以开园迎客,吸引本县乃至周边的游客来体验农家生活。”林泽海说。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进行宣传,争取能在李子成熟时,将‘山外山’立体农场一炮打响。与此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注册商标,办理无公害标志等。此外,还在网上订购了装鸡蛋的竹篮,力争以后能将鸡蛋产品打进超市。”尽管距离取得实际收益还有一段时间,但林泽海充满了信心。
    材料8
    在不少农村地区,一些村民利用当地资源,加上富有创意的点子,走上了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
    (一)
    2013年,E县农场主张宏强在自己的葛根基地饲养了20多头葛根猪。这些猪全部敞开放养,不喂饲料,只刨食葛根藤叶和下脚料,10个月之后出栏。猪肉肉质鲜美,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每头葛根猪的售价高达8000多元,除去成本,1头猪纯利润近2000元。目前,类似于茶香猪、野猪、有机猪、黑鹜、瘦身鸡等特色养殖以及食用菌盆景、草莓盆景等特色种植,在当地农村屡见不鲜。
    (二)
    F县有着丰富的竹资源。2008年,当地的农村娃贾玉国办起了一家加工厂,大量收购竹叶、竹筒、笋壳加工竹筒肉、竹叶黄粑、竹壳黄粑等竹系列食品,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他的创意农业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他说:“竹叶,原来烂在地头,现在,我们每年需求上百吨,收购价0.8~1元/斤。老竹,原来才卖0.3元/斤,现在我们收来做竹筒肉,每斤收购价比原来高了8毛多。”
    (三)
    2013年,G县农民孙友才的“四季”养殖场养殖了60亩螃蟹,希望通过“钓蟹”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9月底,螃蟹膏满黄肥,周边的游人纷纷开着车来钓螃蟹。养殖场向游客收费,每钓上一只,大的收费20元,小的收费10元。螃蟹的销售量节节递增,短短两个月就全部售空,而且售价比原来按斤两卖还高,还节约了一大笔运费,获利颇丰。
问题:假如你是A镇的一名乡镇干部,请根据材料2,为当地政府帮助种粮大户走出经营困境提出建议。
    要求:建议合理,针对性强,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篇幅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为帮助种粮大户走出困境,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政府当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设施; 二是解决技术问题,增派基层农机站服务人手,增强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对种粮大户进行专业培训,如秧苗培育技术和种植技术,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解决资金问题,提供农业补助,降低农业贷款门槛,改善承包田里的生产条件;四是给农田上保险,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 通读题目可知,答案要点来源于材料2。材料2中列举了种粮大户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提出对策即可。
    水利设施不到位,农田灌溉成问题,收成不理想——政府当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较为紧张,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承包区域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少,没有资金改善生产条件——解决资金问题,提供农业补助,降低农业贷款门槛,改善承包田里的生产条件。
    基层农机站服务人手少且能力不足,不能提供技术支持,种粮户自己技术不过关——解决技术问题,增派基层农机站服务人手,增强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对种粮大户进行专业培训,如秧苗培育技术和种植技术,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受台风影响,农田被淹,损失很大——给农田上保险,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后按照“总-分”结构书写答案,分条列项,使得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9ND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