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贞观之治的措施

admin2018-11-22  29

问题 论述贞观之治的措施

选项

答案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他在高祖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 (一)政权机构建设 1.在中央沿袭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长官是中书令(2人);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长官是侍中(2人);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是左右仆射(尚书令官职虽存但不实授)。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狱、工程营造等方面的内容。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分工,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2.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唐太宗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对地方官吏进行检查和监督。 3.强化监察机构。御史台是唐中央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台院、殿院、察院,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 (二)田制赋役改革 均田制是唐前期的基本土地制度。主要内容是:(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18~59岁男子每人受田百亩,其中口分田80亩,身死还官;永业田20亩,可传之子孙。老男、笃疾、废疾者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道士、和尚受口分田30亩,女冠、尼姑20亩;工商业者授田减半,若在狭乡则不给。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2)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有封爵的贵族受永业田从100顷至5顷;品官受永业田从60顷递减至2顷。另有职分田和公廨田,前者收入作为官员个人俸禄,后者收入用作办公费用。(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卖永业田。 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主要赋役制度。均田制下的农民每年每丁纳粟二石,是为租;每年纳一定数量的绢、绵或布、麻,是为调;另,每年每丁须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可折纳为绢或布,是为庸。这种以绢布折役的方法称作输庸代役。唐朝的输庸代役不受年龄限制。 (三)修订律法 贞观十一年命长孙无忌等修成《贞观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修成《永徽律》,并对《永徽律》作了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永徽律》与《疏议》合并颁行,便是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四)改革府兵制度 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唐太宗贞观十年进行了整顿健全。中央领导机关是十二卫,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下设团、旅、队、火等。折冲府分三等,上府有卫士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布局遵循“内重外轻”原则。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番到京城宿卫(番上),不服役时则从事农耕,农闲时则进行军事训练,实行兵农合一制。府兵的行装、戎具和军粮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为基础。府兵调遣权力由兵部牢牢掌握,调兵须有皇帝敕书和兵部符契。这就将军权集中掌握于皇帝之手。 (五)学校与科举 唐代的教育分官学与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中央官学主要是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唐代科举分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由礼部侍郎主持。明经的考试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则以诗赋为主。进士难考,但及第后极易飞黄腾达。制举由皇帝主持,不常举行,取人极少,较重要科目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六)修订《氏族志》 为抬高皇族地位,打击山东士族,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新修成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等山东士族被降为第三等。使得部分做官的人士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土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 唐太宗在位期间,通过实行上述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繁荣安定,经济发展较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XW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