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大约分为两类,一是人们为果腹度日而节俭,一是人们因衣食无忧而节俭。前者节俭迫于生活的压力,限于物质层面;后者节俭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请以“节俭意识与道德行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admin2017-06-29  8

问题     节俭大约分为两类,一是人们为果腹度日而节俭,一是人们因衣食无忧而节俭。前者节俭迫于生活的压力,限于物质层面;后者节俭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请以“节俭意识与道德行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选项

答案 节俭意识与道德行为 节俭大约分为两类,一是人们为果腹度日而节俭,一是人们因衣食无忧而节俭。前者节俭迫于生活的压力,限于物质层面;后者节俭则为美德,已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境界。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公民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节俭思想。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老子说:“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传统伦理道德将节俭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节俭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且有益于培养一个人的整体德行。《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国语》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在古人看来,勤劳、节俭与培养人的善心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古代家训中,有许多教导子女节俭的语句,如陆游家训中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在中国当下强调节俭,毫无疑问应充分吸收传统美德中关于节俭的思想,并将其化为节俭教育的道德基础。我们应当承认,当下节俭教育虽然有效吸收了传统美德中的节俭传统,但现实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剩饭剩菜天天倒,旧衣旧裤随手扔,空调彻夜不关,礼品包装穷尽奢华……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道德心态: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果腹度日不再是我们的担忧,勤俭节约只是一种旧习惯,“有钱不会用是一种悲哀”。这种对节俭的理解,是停留在粗浅层次的理解,缺乏对于自我履行节俭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清醒认识,即缺乏对节俭作为一种普遍的公民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清晰认识。 节俭是公民自己与自己的责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中包括“理性部分”和“欲望部分”,节制就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如果“一个人的较好部分统治着他的较坏部分,就可以称他是有节制的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因此,当一个人学会了节俭,就更容易学会其他的道德品行。节俭是对人的物质欲望的节制,是对物质财富的爱惜和慎重使用,是一种对待物质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道德品质意味着人的理性对欲望的控制和调节。节俭可以说是一切美好道德的根源。 节俭是公民对他人的责任。节俭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每个人都抛开节俭,走向一种过度消费,则足以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只有养成普遍的节俭德行,“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节俭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目前,不仅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加以提倡,联合国也正式确立10月31日为各国共同的“世界勤俭日”。联合国呼吁:仅就地球资源消耗来说,人类也必须做到勤俭节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常将有时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这些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在物质生活相对低下的古代,生活艰苦,人们整日为果腹度日忙碌,节俭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衣食无忧,节俭是一种需弘扬的美德;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需大力倡导。

解析 【构思谋篇】
    该题为命题作文。题目为并列短语,“节俭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是并列共存的关系:要怀有节约的意识,践行相应的道德行为。但需注意,材料将节俭分为两大类,但是更侧重于人们因衣食无忧而节俭。写作时,应着力分析在此前提下,节俭与道德品行之间的关系。
【范文赏析】
    本文开篇明义,首段点出了论点: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公民道德。接着举例分析了节俭的重要性,肯定节俭是一种传统的美德,然后联系社会实际,指出节俭是当下公民道德的一种体现方式。最后再次呼应论点,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公民道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2w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