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13)有学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改变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前供应量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是效力很猛的药方,通常不应轻易使用。然而,2006年以来,为抑制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近2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08年9月下旬,为应对金

admin2019-08-13  50

问题 (中山大学2013)有学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改变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前供应量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是效力很猛的药方,通常不应轻易使用。然而,2006年以来,为抑制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近2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08年9月下旬,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转而多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请结合相关公式,回答以下问题:
央行如此频繁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和有用,原因何在?

选项

答案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理论中,存款准备金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被学界称为一剂猛药,因为其微小变化能够通过货币乘数的变化引起货币供应量更大的变化,被国外的货币管理当局认为不宜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年来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通常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首选,调整的幅度虽小却很频繁,但是调控效果却并非立竿见影,与传统理论中所描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近年来如此密集连续地调控存款准备金率,把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惯用的货币调控工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我国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有关。我国汇率制度弹性较弱,无法通过灵活调整汇率来解决我国出口增加和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问题。持续的贸易顺差是我国宏观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特征。外汇大量流入我国,而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势必造成被动性的货币投放增加、市场流动性过剩,随之就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多、操作技术的局限等客观约束又制约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流动性的操作空间。诸多因素造成人民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以此回笼流动性,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调整效应猛烈,只需较小的变动就可以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更快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与公开市场业务相比,使用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成本,且不用面对到期赎回的压力。而且,在实施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告示作用以连续小幅度的调整,在政策预期方面起到明显的提示作用,及时给公众释放信号,各经济主体会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作出经济决策并调整其经济行为,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预期政策目标。总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我国中央银行能够主动采取的、操作相对简便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RI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