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工程
置于容器内的气体,如果气体内各处压强相等,或气体内各处温度相同,则这两种情况下气体的状态( )。
置于容器内的气体,如果气体内各处压强相等,或气体内各处温度相同,则这两种情况下气体的状态( )。
admin
2014-07-25
49
问题
置于容器内的气体,如果气体内各处压强相等,或气体内各处温度相同,则这两种情况下气体的状态( )。
选项
A、一定都是平衡态。
B、不一定都是平衡态。
C、前者一定都是平衡态,后者一定不是平衡态。
D、后者一定是平衡态,前者一定不是平衡态。
答案
B
解析
明确平衡态的物理含义。所谓平衡态是指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具有确定的状态。依题意,容器内的气体虽处处压强相等、温度相同,但是没有表明此压强、温度不随时间变化,故答案B是正确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S4f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基础考试(上午)题库一级结构工程师分类
0
基础考试(上午)
一级结构工程师
相关试题推荐
题25~27: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民用办公楼,如图2-22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8m,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Ⅱ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为方便计算
题36~37:某截面尺寸为300mm×3700mm的剪力墙连梁,如图1-23所示,hb0=660mm,净跨ln=1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纵筋采用HRB335级钢(,fy=300N/mm2),箍筋和腰筋采用HPB235级钢(φ)。抗震等级为一级
题29~34: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箱形基础顶为嵌固端,房屋高度为36.4m。首层层高为4.0m,2~10层层高均为3.6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在该框架结构中,与
某12层办公楼,房屋高度为46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地面粗糙度B类,所在地区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65kN/m2,拟采用两种平面方案如图25-28(Z)所示。假定,在如图所示的风作用方向,两
某16层建筑的一片双肢剪力墙,其墙肢宽度和沿竖向刚度均相等,其各层连梁的折算惯性矩Ib=5.12×10-3m4。根据计算,其整体性判别指标:α=8,In/I=0.89。试问:在只变更各层连梁折算惯性矩值Ib,而不改变墙肢截面尺寸和连梁计算跨度的情况下,连梁
某厂房三铰拱式天窗架采用Q235B钢制作,其平面外稳定性由支撑系统保证。天窗架侧柱ad选用双角钢125×8,天窗架计算简图及侧柱ad的截面特性如图1-5所示。试问,天窗架中的受压杆件容许长细比不宜超过下列何项数值?
有一工业厂房高低跨排架,低跨跨度15m,高跨跨度为24m,柱间距为6m,该厂房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屋面采用预应力大型屋面板。车间的纵向全长度为120m,在车间中部60m处设有双柱温度伸缩缝,车间四周的围护墙为240m砖墙。建筑平面及剖面如下图:
某安全等级为二级的高层建筑采用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框架柱截面尺寸均为900mm×900mm,筒体平面尺寸为11.2m×11.6m,如题图所示。基础采用平板式筏基,板厚14m,筏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ft=1.43MPa)。提示:计算时取,
设则R→0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随机试题
治疗噎膈气虚阳微证,应首选()
下列各项中,与货币资金持有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是()
Ourkitchenisamess.We______anycleaningforweeks.
患者男性,50岁。因旅游途中进食海鲜后1天出现右足趾及趾跖关节剧烈疼痛,伴红肿,有发热。既往发作过两次,每次发作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曾用过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查体:痛苦面容,呻吟。体温39.2℃,右足趾及趾跖关节红肿、压痛,局部皮温增高。血白细胞11.4
下列关于晶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根据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进行含水率试验时,对有机质土尽量采用烘干法,并适当降低烘箱温度。()
下列可以计算建筑面积的是( )。
A公司于2×10年12月31日取得一栋写字楼并对外经营出租,取得时的入账金额为2000万元,采用成本模式计量,采用直线法按20年计提折旧,预计无残值,税法折旧与会计一致;2×12年1月1日,A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2×12年1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话体现的哲学含义是:
以下是系统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描述。Ⅰ.可以根据具体缺点随意更改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Ⅱ,权衡系统的投资和效益的比例Ⅲ.保证系统的效率和质量Ⅳ.体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适应性Ⅴ.追求利用先进的技术设计系统其中正确的有()。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