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某火锅店员工向一家报社反映“火锅店将顾客吃剩下的废油,在桶里沉积后又打捞上来。第二天继续给其他顾客吃。”记者经过暗访发现这家火锅店锅底中所用的红油,确实是废油桶中回收而来的。 在整个后厨里,有一个工种叫“打锅工”。配料间锅

admin2018-11-21  22

问题 【给定资料】
    1.某火锅店员工向一家报社反映“火锅店将顾客吃剩下的废油,在桶里沉积后又打捞上来。第二天继续给其他顾客吃。”记者经过暗访发现这家火锅店锅底中所用的红油,确实是废油桶中回收而来的。
    在整个后厨里,有一个工种叫“打锅工”。配料间锅底的配料工作就是由打锅工完成的。但在该火锅店,除了配料外,打锅工还要负责将废油桶中的废油打捞上来,简单过滤后,将其重新倒回红油桶中。这项工作一般在夜间9时左右进行。回收工作结束后,大约晚上10点,会有人来店里将剩余的泔水拉走。一般回收工作结束后,一天的营业也就结束了,废油经过一夜的沉淀,第二天再进行一次过滤和加热,与骨头汤配在一起,不易被人察觉。
    3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记者见证了回收红油的过程,8时50分左右,在等候了20多分钟没有新的菜品要求上锅后,打锅工从粗加工间叫来一名厨工,两人合力把红油桶从灶台上抬了下来送至门外废油桶旁边,然后将红油桶中的红油全部倒入废油桶中。紧接着,一名厨工左手持一把漏勺放在红油桶上方,右手拿着一把大勺,不断地从废油桶中舀出红油倒在漏勺中过滤,过滤后的红油直接流进了红油桶里,漏勺中则留下了许多顾客吃剩的残渣。大约5分钟后,这两名厨工将装满废油的红油桶重新抬到灶台上,就在这时,配料间的打印机里跳出一张小票,有顾客点了一个鸳鸯锅。打锅工配完料,直接将刚从废油桶中回收来的红油浇在了鸳鸯锅里。
    2.家居装修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的大问题。有过装修经历的业主戏称:每次装修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其煎熬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家居装修过程中,纠纷内容复杂、拖延时间久、维权难度大等问题.都让消费者大叹“伤不起”!
    G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家装委办公室主任、行业专家莫某表示:家装市场之所以纠纷不断,消费者之所以维权难,与政府监管缺失、行业标准缺乏不无关系。目前G市家装市场处于“三不管”状态,没有政府部门直接监管,装修公司无资质、内部管理混乱、施工人员无证上岗等情况十分普遍。不良装修公司一旦遭遇投诉纠纷,卷款关门遁之无形,转眼又可以“改头换面”,换个公司名继续行骗,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
    有业内人士还透露,虽然建材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但多个分行业仍然缺乏相关的标准,存在消费漏洞。另外,家庭装修专业程度高、信息不对称,也是出现家装纠纷的一大原因。利用消费者对装修费、建材一知半解,设置圈套“请君人瓮”。消费者有时吃亏了还不知道,当察觉到“被宰”时,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可能影响家居安全。
    3.近几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现,非法使用添加剂、环境污染致重金属超标等,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触碰消费者心理底线,使得不少消费者纷纷通过代购、海外邮等各种途径转向购买进口食品。
    28岁的苏小姐介绍,一直以来她的衣服、日化品、零食等都在网上购买。自从有了小孩后,她就非常关注国外的婴儿奶粉,于是开始海淘,也就很少光顾国内的网店了。问起原因,苏小姐说:“便宜、质量好。”
    海外网购虽然便宜便捷,但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些网友表示,海外购物邮递时间长,收货后如发现质量问题,由于已经超过免费退换时间,又无法在国内投诉维权,只能自认倒霉遭受损失。除此之外,进口食品的质量也不容乐观。上海空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数据表示:2012年,仅上海空港口岸进口食品不合格检出率近16%,退运、销毁130余吨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金额超过78万美元,其中不合格原因涉及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营养成分指标不合格、霉菌超标、农残超标、保质期不符等。
    对于非法携带禁止入境物品的违法当事人,根据《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规定,仅能处以最高5000元人民币的罚款,这样的惩罚力度在巨额获益面前微乎其微,达不到警示和惩戒作用。“违法成本过低”使得贸易水客一次次铤而走险,非法携带现象屡禁不止。
    4.近年来我国网购消费迅猛增长,但网店假货泛滥也令消费者十分头疼。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5.35万件,解决52.93万件,投诉解决率81%,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87亿元。其中,涉及远程购物类投诉2.99万件,远高于其他服务类投诉。
    一方面,维权条件苛刻,要求权威检测。一次,喜欢网购的刘先生在T网上商城的“Y服饰专营店”花了329元买了一条原价为1690元的美国某品牌牛仔裤。“我经常穿这个品牌的衣服,收到后一看款式、质地像假货,且货号与网店上的不一致”,于是刘先生向网上商城的客服申请维权。但客服表示,刘先生需出示该品牌官方检测报告才能认定商品是假货。“我怎么可能去美国验货?”在反复协商后,刘先生才以“7天无理由退款”将商品退掉。
    另一方面,即使有相关检测报告,电商规则也打擦边球搪塞维权。“双十一”期间,C市市民邓先生在T网上商城的“M床品旗舰店”购买了单价为1198元“含绵羊绒80%、含绵羊毛20%”的绵羊绒被。为一辨真伪,邓先生将购买的被子送到S省纤维检验局进行检验。检验报告令他大吃一惊,其填充物成分全部为羊毛,吊牌中“含绵羊绒80%”根本不存在。
    邓先生向网上商城的客服投诉,但客服称这种情况不能认定为假货,原因是该网上商城的规则规定:“假冒材质成分是指商家对商品全部材质或成分信息的描述与买家收到的商品完全不符”。按照这种规定,只有羊绒、羊毛都没有检测出来,这条“绵羊绒被”,才能被认定是假货。
    调查发现,目前消费者买到假货后自己检测鉴定困难重重。C市消委会投诉部喻主任告诉记者,只有省级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可以接受质量鉴定申请,鉴定的收费较高,一般需要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一周左右。“还有一些产品,某些省市根本没有相应的鉴定机构,比如手表等。这些都让消费者买到假货后只能自认倒霉,一些电商所谓的‘正品保障’更像营销噱头,无法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杜绝假货。”
    5.为了过个温暖舒适的冬天,消费者赵女士重新换了铝合金的大飘窗,供暖以后却出现了让她十分烦心的状况。“早上一看窗子上全是露水,一擦能擦一小盆。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擦窗子。”赵女士对这种情况苦不堪言,几次找到厂家要求解决,但每次厂家都把责任推到她身上。“你家空气太湿,所以就结露,我们的安装没有问题,窗子也没有问题,你要是觉得我们的质量有问题,就去检测吧。说我们不合格,我们就给赔。”往复数次后,厂家给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只要能检测我们就不怕厂家赖皮了。”赵女士心想。但是调查发现,虽然有相关检测机构,也有标准可依,但要检测真是件难事。专家介绍,窗子结露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玻璃密封失效、设计结构有问题,也可能是密封条的问题,或是消费者家里环境特殊、型材质量差,或者这几项综合都会导致结露,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实地检查,很难判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贸然检测窗体,结果也有可能是合格的,而且检测费用真的十分高昂。专家还表示,“能查明原因的人很多,但谁去检查,检查完厂家认不认都是问题。”
    有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门窗检测部,询问检测窗子的具体事宜。工作人员在得知记者想要检测维权时,直接建议记者“还是不要检测了,真的费用很高,劳民伤财,还是再考虑一下”。据工作人员介绍,仅检测结露一项,价格就在4500元左右,“一般窗子都要整体卸下检查,如果是大型飘窗,价格肯定还要更高”。另外,出最终检测结果大概要两周,具体检测时间在2~3天,但是不能保证窗子送来就能马上检测。也就是说,送检后很多天业主家都要处于没有窗子的生活状态。记者询问有没有不卸窗子的方法,该工作人员介绍,也可以去实地检查具体结露原因,但是价格是2万元起步。如果是到现场分析原因,也有可能还是要卸下窗子进行检测。最后工作人员劝记者还是以与厂家协商为主,“大家各退一步吧。不是我们不想给你检测,从消费者的角度想,实在是太贵,而且费劲儿。窗子卸、装都要费用。检测的价格可以换几套门窗,你再考虑一下吧。”
    6.据报道,海口的皮具生产者可以接受非常高端的“私人订制”。一般私人订制的包,价格基本都在8000元甚至1万元以上。曾经有客人在厂家订制原价十几万的某品牌鳄鱼皮包,厂家竞特地去泰国找没有受过伤的鳄鱼,再由专门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制作,从缝线到细节都能满足客人的需要。像这种订制的包能满足客人一切需要,甚至包的身份证明、小票、防尘袋和购物袋都能做全。“连专业人士都看不出来,并且全部加起来的价格连原价的一半都不到。”
    一家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店主在其“朋友圈”展示了各种精美的奢侈品珠宝,并声称“可以戴着去专柜,分不出真假。”店主称,他家的珠宝都是普通仿品,用的材质一般都是银镀白金、锆石等,仅仅是款式与真品一样。调查发现,一些仿制品与正品一样采用的是真金真银和宝石材质,价格也要上千元,但是比起加了太多品牌附加值、动辄上万元的正品价格,还是便宜很多。有业内人士表示,“深圳这边有很多珠宝加工企业,工艺精湛,再复杂的款式都能做得非常逼真。”
花更少的钱,穿戴更时尚的衣饰。这笔精明算计所伤害的,是中国市场在尊重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整体形象。主动买假的消费动机和消费需求成为电商网站上假货难绝的重要土壤。这样的现象不仅损害着中国市场、中国电商网站和中国消费者的国际形象,还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上的顽固阻碍。
    7.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消协”)于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5.35万件,解决52.93万件,投诉解决率81%,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87亿元。全年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107万人次。
    虽然法律界定了消协的组织性质,明确其公益性,并规定各级政府应当予以必要的经费等支持,但是消协组织在登记管理、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法律将消协组织定性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但并未具体规定其登记管理。目前,全国共有县级以上消协组织3080个,在编制部门登记的655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1747个,同时在两个部门登记的256个,未登记的还有422个。全国各级消协组织总共仅有编制12274个,市县以下的工作人员多为工商部门的干部兼职,政府对消协的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消协又不能向企业筹资,不能向消费者收费,影响到工作开展。以云南为例,该省各级消协2013年各项经费为666万元,2014年为557万元,2015年只有361万元。此外,全国消协组织普遍存在着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水平不够、机构和队伍不稳的问题,明显不适应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的公益性职责要求。
    8.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首先推出现场直播“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此后每年的3月15日,“3·15晚会”都会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发出强烈的呼声。
    2014年“3·15晚会”的主题是“让消费更有尊严”,曝光了一批国际国内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关于食品安全,澳大利亚某品牌婴儿配方奶粉存在篡改产品保质期行为;杭州某贸易公司因涉嫌大量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被举报。关于安全问题,不用上牌、无需驾照的老年代步车、观光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孩子常使用的涂改液有毒。店大欺客一直为人所诟病,消费者也没少投诉,某著名品牌相机在拍摄照片后出现黑点,互联网理财有不法交易所擅自更改后台数据。
    通过简单的归类,其实很容易发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问题大多不是新鲜事,只是花样翻新了;二是无论政府和社会怎么重视,行业内总是有害群之马铤而走险;三是一些领域监管总是不到位,需要媒体曝光再来完善。
    近年来,观众对“3·15晚会”的关注度堪比春晚,但2013年晚会播出期间,有明星突然以“3·15在行动”为标签在微博上指责某名牌手机,但在微博内容的结尾竟出现一句“大约8点20分发”,该事件被疑为“3·15晚会”当“托”。自此,央视的公信力也开始受到质疑。
    另外让人诟病的还有每年这个节目前后时长超常的广告,2014年3月15日从《焦点访谈》到“3·15晚会”开始前,有8分40秒的前插广告,依次出现了近30家企业的广告,而这些企业是绝对不会出现在曝光的榜单上。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央视喊了多年的“电信诈骗”被主持人换成了更准确的“电话诈骗”,原因是央视节目前面有中国电信大幅的广告展示,而中国电信曾经在前两年连续上榜被揭批。
    9.央视“3·15晚会”是个“曝光台”。它的巨大影响力,不仅让众多不法企业经营者“夜不能寐”,也让诸多政府监管部门“坐立不安”。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报道,更让广大消费者逐渐增强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然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远远不是这台晚会所能承担的。“3·15晚会”在消费者维权中扮演过于重要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种怪象。它凸显了当前我国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不足与缺位。单纯地曝光一家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可以短时间“治标”,但对“治本”却是无益的。
    消费者维权过分依赖媒体监督的畸态,折射的正是维权机制的缺失。在消费打假和消费维权的过程中,制衡企业的强势,让消费者拥有可靠的底牌,更应该是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不难发现,很多被“3·15晚会”曝光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日常监管的分内之事,但现实是,监管部门往往只在被媒体曝光后才“第一时间”处理,这是监管部门的失职。消费者维权的底牌,归根结底,还是得依赖于职能部门抓紧畅通维权渠道、健全维权机制。
    “3·15晚会”再有力量,充其量也只是点上的“媒治”,而不是普遍的“法治”。彻底解决消费者质量问题,依靠一台晚会是解决不了的。每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都应该是伪劣产品的“克星”。每一位公众都应为自身权益而斗争。但真正让无良企业付出惨痛代价、消费者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第一责任人还应是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若不能依法实行有效监管,执行力不到位,管不出成效,即便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报道,也还是老样子。
    10.2014年3月15日起,新消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消费者网购七天内有“反悔权”:禁止泄露消费者信息;由经营者证明产品无瑕疵;精神损害赔偿入法;遇消费欺诈获三倍赔偿:违法广告,代言人承担连带责任等。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教授表示,此次新法的修改更加注重公平,体现了对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同等关注,体现了平等善待消费者与经营者,同时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立法理念。
    1999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设立专门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专用电话12315,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专用电话已经成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和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平台,成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消费维权品牌。
    【答题要求】一律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上。
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推进市场法治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维护消费权益还需政府发力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国外市场需求降低,国内人口红利消退,投资、出口两驾马车都已显出疲软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有激发消费活力,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然而,当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消费环境并不乐观。对此,政府要尽快发力,维护消费权益,重振市场信心。 维护消费权益,政府要补齐法律短板。管子云:“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可当下,我国消费者维权时面对的一大阻碍,便是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日渐成熟,但产品、服务往往缺乏硬性的质量标准,而网络购物正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手段,可法律法规中缺乏质量规范的问题却令消费者遭遇假货时“求告无门”。面对此类问题,立法机关要开门立法,积极鼓励社会大众及时反馈法律短板,加快出台法律法规的脚步,让消费者的维权行动有法可依。 维护消费权益,政府要降低检测成本。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后,消费者与商家沟通,往往需要拿出检测凭证,证明问题确系商家所为。可是,我国检测机构数量不多,以网购手表为例,虽然一线城市中售后检测比比皆是,可部分品牌甚至不会在三、四线城市销售。一旦消费者对质量存疑,只能自费前往一线城市。而且部分商品的检测费用高昂,其花费甚至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难免放弃维权。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要加大对检测机关的财政补贴,鼓励铺设检测网点,降低检测费用,避免劣质产品蒙混过关。 维护消费权益,政府要加强思想宣传。假货横行、山寨遍地,令消费者头痛不已。然而,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还在于消费者自身。我国部分消费者“精打细算”,总是希望以低廉价格购入时尚、大牌的服装、配饰。这一需求被部分不良商家把握,才令假货问题愈演愈烈。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釜底抽薪”,加强知识产权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不但可以继续以“3?15晚会”等活动为载体进行系统宣传,而且可以将查处不法商家的案例在微信、微博中公之于众。端正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让假货没有市场。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关系着良好消费环境的营造,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部门要端正认识。完善法律法规,畅通检测渠道,加强思想教育,让假货无所遁形,让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by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