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

admin2013-06-20  20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城市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现在全球人口的半数约30亿人生活在城市地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进行之中。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仍低于亚洲平均水平。什么是现代化的城市?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荣的景象;继而想到的是垃圾成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头痛问题。
    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使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北京、广州、上海、兰州等城市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我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5万人夭折,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令人十分担忧。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存在缺水问题,其中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
    难道我们生存和居住的城市就该如此?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环境?广东省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仅仅把城市现代化理解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不对的,那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中留下来的后遗症。梁广大说:“改革开放使我们认识到,把人和大自然截然分开,把人淹没在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中,为了经济繁荣恶化生存环境的做法,是完全违背现代化宗旨的。城市现代化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高效、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它所推崇的文明、进步的价值,应该是和人类健康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相融的,也是和城市的功能相吻合的。”
    资料2
    垃圾越来越多,正在将我们包围起来。这是大城市共有的问题。
    2005年9月,上海市市容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全市平均日产生活垃圾1.5万吨左右,高峰时达2万吨,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并且约有36.6%的垃圾因处置能力不足,只能简单填埋。2002年,全市共有220处简易堆放点,其中10亩以上的“垃圾山”就有9座。预计到2010年以后,上海每天的垃圾将超过2万吨大关。在重庆,面积为35公顷的长生桥垃圾填埋场将在15年内填满,比预期提早两年。
    目前,中国城市人均日产垃圾约1公斤,垃圾人均年产量达440公斤。600座城市目前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有2/3的城市被垃圾群包围。全国的垃圾产量达到了1.8亿吨,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与GDP增速相匹敌。这样的增速不难理解,在瓶装水、独立包装、过度消费、一次性用品都成为习惯的今天,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已经不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的生活方式所能比拟。
    在中国,垃圾填埋场占地大约5万公顷。以上海的江桥焚烧厂和六里屯焚烧厂为例,规划之初,周围都是农田,而高歌猛进的城市化不到10年就把城区和居民住宅推到了它们的眼前。上海市环境学校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陈建昌这样形容城市垃圾处理的处境:“一个垃圾场的建设周期大概1~2年,当年不投入,接下来两年的垃圾出路就成问题。”
    城市的迅速扩容,使得环境记者冯永锋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是垃圾在向人类进攻,还是人类首先向垃圾发动了进攻?是城市扩张侵占了垃圾的地盘,让垃圾开始丧失它的‘栖息地’,还是垃圾想侵占城市的地盘,要求城市放弃人类的栖息地?”
    资料3
    2005年正式投产的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的困扰,颇具代表性。因为没有分类,剩菜剩饭、蔬果菜皮和各种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含水量很高,直接影响了热值。每公斤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只有800大卡左右。利用每吨生活垃圾所发的电量,只有230度左右。在一些实现了分类的国家,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可达3000大卡以上,每吨垃圾可发电1000度左右。两者相差3倍。
    这也是一些学者和民间力量反对普及垃圾焚烧的重要理由之一。有专家表示,不分类而直接焚烧,直接的结果是“渣多,设备损耗厉害”。分类不充分,是中国垃圾的致命症结。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嘉兴学院副院长兼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杜欢政表示,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日本进行了十年的全民教育,年年讲,月月讲。法律制度加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环境教育,用小学生来教育大人,这才有今天的局面。一个可乐瓶被弃的过程,让他印象深刻——主妇用完以后,拿清水洗干净,把外表的塑料膜剥下来,再和盖子分开,三样东西分清楚,攒到一定数量再交出去。“中国的妇女很多都有工作,不大可能做到这样,但基本分类是可以达到的。”只有从源头减量、分类,才能真正解决垃圾问题,这已成共识。
    资料4
    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从1998年开始推动绿色社区、垃圾分类。其发起人廖晓义认为,到了强调“家庭责任”的时候了。一个家庭,如果设立3个垃圾桶,一个装易腐烂的厨余垃圾或者有机物垃圾;第二个装一般垃圾;第三个装可回收垃圾。她强调:“只需动手,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今的中国人变懒了。”除此之外,“没有强大的官方力量注入,是不可能成功的”。终端和其他环节的不匹配,使得垃圾分类遭遇尴尬。“垃圾焚烧厂建设动辄涉及数亿投资,但垃圾分类上的投入,可能只是千万计。”曾有一位美国专家告诫廖晓义,不要轻易去碰这种工作,他们已经搞了三十几年了,分类率才达到30%。
    《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曾经探访“中国第一个绿色社区”——北京宣武区建功南里,这个由宣武区环卫局和北京地球村在1998年共同选定的试点,曾经接待二十几家外国高级官员及无数媒体的小区,在冯永锋的眼中,效果有限,因为居民的参与有限,关键人物是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农民宋万吉夫妇——“专门的保洁员进行辅助性的二次分类”。
    上海市自1996年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几度更替之后,确定为现在的四色垃圾桶,并据此建立了分类收运体系(不同类别的垃圾由不同企业、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转运),在全市1400多个小区推行了试点。2009年2月,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在小区中开展评优,发现分类成效最明显的小区,居民的参与度并不显著,很多是依靠保洁员的“二次分拣”,他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场所,是小区里人们躲着走的垃圾箱房。他们像宋万吉一样,手工分类的一大动力,是可以将其中一些卖给收废品的。
    无数个宋万吉,以及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拾荒、废品收购大军,是垃圾在中国的另一大特色。据估算,这支队伍约有2000万人之众。他们实际上建立起了巨大的分类回收网络,中国由此堪称再生资源利用大国。但他们常年处于灰色状态。在北京,“四川人只捡垃圾,不收废品;河南人只收废品,不捡垃圾;江苏人只搞地沟油,半夜进城;河北人不进城,只能在城乡结合部接应。”庞大的回收再生体系,靠这样的江湖法则维系着。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王维平说:“2007年北京一年回收废旧物资800多万吨,此外产生垃圾700万吨。废品回收功不可没,但要规范发展。”
    宋万吉的工作,使建功南里的厨余垃圾处理机还在运行。他把居民扔出来的“剩饭剩菜”倒进去,在添加菌种的作用下,机器搅拌发酵,将垃圾变成有机肥,用于小区绿化。这样的机器,2001年也曾经被推广到上海的众多社区。企业刚开始赠送菌种,后来环卫局出钱购买。进口菌种太贵,国产的又不稳定,分解不彻底,肥料量不多,销售不畅,“热闹了几个月”,大量闲置了。这让上海市废弃管理处的总工程师张志强感到惋惜。
    目前上海已经和正在兴建的三座垃圾综合处理厂,处理规模也在2000吨左右。除了堆肥,以垃圾为原料加工工业酒精的技术已经出现。在上海,中年妇女姜玫瑰组织了“绿主妇”,她们用利乐包装制成围裙、小提篮,号召人们变废为宝、减少排放。她的家里,堆满了洗净、压平的利乐包。
    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2008年下半年成立了固体废弃物小组,小组负责人张伯驹表示,他们正在六里屯环境争议的社区,着手发起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活动。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他们计划通过专家网络和垃圾处理企业,实现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链条,而不再重复过去“分类止于垃圾桶”的尴尬。“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我们要持续努力地推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这才是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
    资料5
    “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来很陌生的专业词语,因为民众对空气质量的忧虑,从2011年10月份以来迅速成为社会热词。2012年3月,我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与原有标准相比,新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PM2.5治理需要漫长的过程,各地要做的,应该是一边监测,一边认识治理规律,拿出治理方案与行动,到了‘关门’时间,才能得到缓解和控制。”长期从事大气污染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的确,监测只是第一步,环境空气质量新标要求在2016年全面实施,绝不是等到2016年才需要治理。
    从发达国家的治理历史看,PM2.5的治理过程也很漫长。总体上说,美国欧洲都有十几年的治理历史,如今,PM2.5浓度已经进入下降通道。但是按照现行的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美国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达标,在欧洲也有不少达不到25微克/立方米标准的地方。
    “可以说,以人体健康保护为目标的环境标准的达标,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柴发合介绍,从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来看,以区域为单位的控制方式,强化地方治理责任,联防联控的机制都是PM2.5减排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发达国家的治理进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非常关键。因为PM2.5的削减,不仅仅要控制一次性颗粒物,也要控制细颗粒物的前体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挥发性有机物、氨、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等等。
    柴发合说,PM2.5治理,国外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们面临的空气问题比西方更为复杂:欧美等地区已经过了大规模工业发展的阶段,而且没有大面积的燃煤采暖,同时,烟尘排放较多的水泥行业已经基本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另外,在欧美,机动车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由于欧美普遍采用较高的汽车及燃油排放标准,机动车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与之相对照,在我国,各种标准还相对滞后,很多污染源没有纳入管理范围,这都给PM2.5减排带来了困难。柴发合表示:“南方水运的柴油机动船舶,航空业的排放,以及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和风蚀扬尘,一些细颗粒物的前体物,比如挥发性有机物还没有列为总量控制指标,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削减强度还远远不够。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的PM2.5减排必然会经历漫长的过程。”
    资料6
    治理PM2.5,最紧迫的是什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搞清楚一个地区PM2.5的成分、来源、空气质量变化规律等,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
    对此,柴发合表示,对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需要一整套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管理技术体系,要把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打造成科学工程,就必须弄清来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对策、机制、管理方法、技术路径,使治理更科学。柴发合透露,像水污染领域有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一样,有关方面正在申请设立“大气专项”科技研究,希望以此获得更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管理的突破。
    对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的细颗粒物治理方案,柴发合表示了认同,但他强调,严格执法非常必要。“控制污染,要提倡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扰,但是特殊情况必须特殊对待。尤其在重污染期,有必要对机动车尤其是高排放的柴油车进行严格限制。”柴发合认为,在2011年秋冬连续雾霾天出现的时候,如果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污染程度可能就不会达到那么严重。“重污染天气下,每个人的行为都与污染水平相关,所以应该让公众树立这样的意识,自觉地为空气质量改善做出贡献。”他认为,这些特殊措施应该包括与周边地区的协同控制,共同采取应急措施。
    治理好:PM2.5要花多少钱,各方说法不一。柴发合认为,这也将是大气污染控制科技专项的研究内容之一,但是算账为时过早。“治理成本与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水平与制造业的成熟度紧密相关,相信同脱硫一样,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会逐步降低。”但他表示,PM2.5减排因为涉及一次性污染物和前体污染物,比脱硫要复杂得多,各地一定要做好方案,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赢得减排的最大效益。
    资料7
    低碳,英文为1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中国各地政府、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并已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说,他参加了4次低碳发展调研,先后考察了全国10省22个大中城市,充分感受到了各地对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人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有消息称,湖北省将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以引领该省发展低碳经济。湖北将在武汉城市圈探索区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我国碳源大区内蒙古也宣布,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最终脱钩。内蒙古将发挥地区优势,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生态产业,在努力压缩碳源的同时大力扩充碳汇,在保证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净同碳,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最终脱钩。
    不仅如此,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中长期目标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兼顾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定位在低碳的目标之上,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地铁交通,实现碳排放量最低化。同时,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大力提倡节能建筑,减少碳的排放量。
    资料8
    到底什么是“低碳生活”?业内专家认为,简单说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然而曾几何时,不少人过着“高碳生活”,生活中的陋习在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宾馆内,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业内专家认为,其实做到日常生活节能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改掉一些生活陋习就能为减排做出不小的贡献。据介绍,只要有效地使用自然通风和避免房间过暖,就能减少家庭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使用节能灯、少吃口香糖、使用环保袋、自觉提高空调制冷温度、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推广素食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除了自觉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环境。如增加植树能起到“碳减排”的效果。目前,一些组织正在推广个人“碳交易”,即可以通过自愿认购植物来弥补个人过多的碳排放,由专门的公司来替这些人士种植树木。
    “可以通过碳排放认证的方式引导人们低碳消费”,有专家表示,今后国家可以出台类似的措施,像电器的能耗标志一样,让人们一眼就能识别哪些产品在碳排放上做得好,从而更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碳减排”。家庭能源中多使用太阳能和生物能,也可以大量减少碳排放。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国仅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就可以节约上千万吨标准煤。另外,家庭节能要从建筑节能上下工夫,从采暖、制冷上都要尽可能做到利用自然能源。此外,政府在节约城市照明、减少因不合理规划造成的资源浪费、扶持公共交通、提高集中供暖效率、鼓励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新能源发展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做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让人欣喜。“最后一个离开房间时,要随手关灯和关闭电源;换掉的鱼缸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是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六年级四班学生普遍具有的节约意识。班主任宋军红说:“通过从小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在其以后的生活中就会自觉形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资料9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凸显,空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大量耕地被占用等。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过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千年树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在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外一些城市,有的千年建筑现在还保留着。而我们一些城市建的建筑,不到十年就要炸掉,不炸掉就成危房了。‘千年树城’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则来搞好城镇化工作。"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开始将“宜居、可持续、和谐”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
    有人说,生态城市就是一个大的绿色建筑。没有汽车尾气,空气清新沁人心脾。白天,阳光会透过墙壁洒遍各个角落,到了夜晚,积蓄的阳光可以将灯点亮。绿色出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人们心目中生态城市的模样。
结合资料7~8,谈谈应如何科学合理地建设低碳城市。
    要求:分析条理清晰,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第一,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各地特色发展不同的生态产业示范区;在城市建设项目中,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提倡节能建筑;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地铁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实现碳排放量最低化。 第二,倡导低碳消费。国家应对诸如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能耗标志,并对低碳产品予以优惠政策,引导民众更多使用低碳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城市亮化工程,提高集中供暖效率,并鼓励家庭在采暖、制冷上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三,践行低碳生活。在中小学进行长期系统的环保教育,让环保观念根植于民众的心中;自觉提高空调制冷温度,随手关闭电源,使用节能灯和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逐步改掉日常生活中的陋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8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