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简述清末“礼法之争"的焦点、实质及结果。
简述清末“礼法之争"的焦点、实质及结果。
admin
2016-12-09
50
问题
简述清末“礼法之争"的焦点、实质及结果。
选项
答案
“礼法之争”是指清末修律活动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两种不同立法指导思想的交锋。 清末“礼法之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关于“干名犯义”条款的存废,法理派主张废除该条,礼教派主张保留。 (2)关于“留存养亲”。法理派主张废除,礼教派主张保留。 (3)关于“无夫奸”和“亲属相奸”等。法理派认为处刑过重;礼教派认为应当适用重刑。 (4)关于“子孙违反教令”。法理派认为该行为以教育为方;礼教派认为应当处刑。 (5)关于卑亲属是否可以对尊亲属行使正当防卫。法理派主张适用;礼教派主张不适用。 “礼法之争”争论的结果——《暂行章程》。法理派予以妥协和退让,即无夫妇女通奸、干名犯义、对尊亲属不适用正当防卫等内容写入《大清新刑律》的附则中,称为《暂行章程》。 “礼法之争”的实质在于修订法律是全盘肯定封建伦理纲常,还是较多地吸收西方法律原则和内容,对旧律进行大幅度的改造。“礼法之争”及其结局,说明了保守派的强大以及清政府的顽固立场,也体现了法理派的软弱性和一再退让性。不过,“礼法之争”在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此后近代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NF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关于“明刑弼教”说法正确的有( )。
简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
根据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下列关于宪法本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011年单选18)
关于明代的六科给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是()。
依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由谁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在下列中央国家机关中,必须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机关是()。
采用社会防卫主义理论,增设“保安处分”为专门一章的刑法典是()。(2011年真题)
隋唐时期的十恶大罪中,属于违反典礼教化性的犯罪是()。
《大清会典》包括()。
随机试题
随着新税收改革法令的通过,低收入纳税人每年将平均减少100元到300元的财税负担。所以,税收改革有益于低收入纳税人。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严重地动摇了上述结论?
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某实验室收到一个血标本,经离心后上层血清呈云雾状浑浊,其原因是
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
炎性充血主要是指
作为债券结算的主要结算方式,全额结算的劣势是()。
下列关于合同成立条件的错误表述是()。
一个男人想结婚,但又怕结婚后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阅读下文。回答106—110题。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条件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