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D村是J县西部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秦皇古驿道就从D村东西的两个阁楼穿村而过,自古以来为晋冀交接之通衢,交通便捷。村中现有文化遗产丰富,明清式民居、庙宇、阁楼、桥梁等尤为引人注目,有“三桥四阁七庙”之称。村中已申请到一项省级非物质文

admin2021-06-22  63

问题 给定资料
    D村是J县西部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秦皇古驿道就从D村东西的两个阁楼穿村而过,自古以来为晋冀交接之通衢,交通便捷。村中现有文化遗产丰富,明清式民居、庙宇、阁楼、桥梁等尤为引人注目,有“三桥四阁七庙”之称。村中已申请到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D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然而,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过程中,D村实际上遭遇了诸多困境。
    走进D村,在一座座深宅大院中穿梭,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但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千年古村的寂静和衰败。D村共有1280人,但事实上常住人口不会超过400人,而且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很少看到年轻人,孩子也都是学龄前的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会被父母带到务工的城里或集镇去读书。D村多年前有一所小学连初中的学校,也曾书声琅琅,但现在,初中早巳撤了,之后小学生也只剩几十人,2018年小学也被撤了。老人们大都是安静地坐着,村子近乎无声,偶尔电视里传出些声音,更让人觉得寂寞。老人们显然没有能力维护比他们更老的房子,外出的年轻人也没有兴趣回来修缮日益破败的祖居,所以村里经常会看到倾斜的墙壁、塌陷的屋顶和萋萋荒草。
    虽然早在2016年就被列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之中,但直到2018年10月,成功竞标的承包公司才派出工程队进入D村展开古民居、古庙宇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并且被限期在三个月内完成所有的工程。然而,D村处于太行山区,气温相比平原地带更低,当地民众如果要盖房或修路往往不会选择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工程队在这段时间施工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寒冬来临之前加班加点用两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三个月的工程量,否则一旦天气寒冷,要想抹墙盖瓦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在修复保护过程中,许多古民居、古建筑被轻易拆除,遭到破坏的也不在少数。施工单位使用的材料、建筑修缮理念等采用城镇建设思路,修缮古建筑,几乎是从头到脚拆掉重建,木料构件和瓦当全被拆下随意丢在地上,柱梁一色是新木料,屋顶一律是“仿古”新瓦当和龙凤装饰,与其他各村修复过的古建筑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D村祠堂门口几百年的石狮子在施工过程中被砸成三块,文昌阁上原有一个栩栩如生、不知年月的魁星,在修复完成后居然不见了,这种不应该发生、无可弥补的损失实在令人痛惜。
    在“项目下乡”的过程中,无论是村委还是当地民众,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该项目是分离的,毕竟资金的下放并不是出自这里,这就容易导致地方话语权的缺失。无疑,这种话语权的缺失与不同的主体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分配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国家资金的注入,在古建筑的维修费用相对较高的事实面前,“经济理性”的当地民众并没有多大意愿投入大量资金对全村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因此,他们也就任凭项目工程队根据外来设计院的设计标准乃至统一要求进行施工,但这种施工标准有时却容易使本地的特色被忽视,从而导致“保护性破坏”的意外后果。
    另外,D村虽然现存的古建筑仍比较多,但并不连片成区,而是呈点状分布在村落的各个角落,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来说自然是大受影响。同时,由于地处山区,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村中水资源非常匮乏。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依靠较为先进的机井技术才解决了日常生活用水问题。目前每户拥有一个容量20~50立方米的水窖,村庄在每年的两个时间点集中供水,将每家的水窖存满。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受水资源影响特别大。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总结D村在传统村落保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要求:内容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一是村落“空心化”。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无意回村修缮祖居,老人没有能力维护村落。二是时间安排不合理。项目启动时间晚,项目工期短。三是存在“保护性破坏”现象。不规范的整改修缮破坏了古建筑原有风貌,并与其他村落风格雷同。四是民众与项目分离。国家注入资金,发挥着主导作用,致使地方话语权缺失,民众难以参与村落保护。五是自然条件差。古建筑分布呈点状,且山区的地形地势导致水资源匮乏,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R4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