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什么是民事权利客体?它包括哪些种类?[中山大学2010年研]
什么是民事权利客体?它包括哪些种类?[中山大学2010年研]
admin
2022-09-19
41
问题
什么是民事权利客体?它包括哪些种类?[中山大学2010年研]
选项
答案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民事权利客体,是指民事主体得以结成相互关系的利益对象。客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之所依,是主体交往的基石和利益所在。故没有客体,便无从发生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依利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等。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包括: ①物。物是能满足人的需要,能够被人支配或控制的物质实体或自然力。民法上的物虽具有物理属性,但与物理学意义上的物不同,要求有可支配性、存在性和效用性。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与物有密切联系,有的以物为客体,如所有权、担保物权等;有的虽以行为为客体,但仍以物为利益体现,如交付物的买卖合同。互联网交易兴起后,与实体物不同的虚拟物,在法律不禁止时,也可以援用对实体物的相关规定。 ②行为。作为客体的行为特指能满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也称给付。行为主要是债这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为债权是请求权,债权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请求债务人为给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提供信息等,而不能对债务人的物或其他财产直接加以支配。 ③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人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文学、艺术、科技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以及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是智力成果的载体,而是载体上的信息,载体本身属物权保护对象。 ④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一种权利凭证。 ⑤权利。通说认为,如法律有规定,则权利可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⑥非物质利益。如人身权的客体足精神利益,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 ⑦数据、网络虚拟财产。虚拟财产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兼具财产属性和其自身特殊的属性。 ⑧自然人个人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为个人信息权的客体。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f9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主观题试卷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主观题试卷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案情] 田某是某村办企业厂长,一日,田某怀疑职工袁某盗窃本厂财物,便私设公堂,指令保安王某对袁某在该厂仓库进行“审讯”,长达20个小时,并对袁某有殴打、侮辱行为。此后田某听说公安机关介入本案,便资助王某5000元,令其逃匿至外地。此外,当公安人员依法
田某是否具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为什么?吴某父母是否可以替吴某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近年来,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现象。如2002年,经人介绍,北京某商贸公司打算购买某企业欲出售的一套房屋,双方商定了价格、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时间。可过了没多久,售房企业就将该套房屋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别人。为此,商贸公司要求售房企业承担违约责任赔
人民检察院对王某做出不起诉决定是否正确?假设王某也应参加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试问在检察机关未将王某作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情况下,法院应如何处理?
案情:某区工商局和卫生局根据举报和调查,以出售变质食品为由,对某超市(不具备法人资格)予以罚款2000元的处罚。该店业主吴某不服,以工商局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问题:如一审法院判决维持被告的处罚,原告不服而上诉,在二审过程中,一审被告改
案情:某区工商局和卫生局根据举报和调查,以出售变质食品为由,对某超市(不具备法人资格)予以罚款2000元的处罚。该店业主吴某不服,以工商局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问题:本案以吴某为原告还是以超市为原告?为什么?
兴都公司与纺织厂买卖合同约定的是哪种类型的交付,所交付棉花所有权从什么时候起转移?伏牛公司未经兴都公司同意向纺织厂交付仓单要承担什么责任?
简述诉的合并的概念和种类。
试述洗钱罪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西北政法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随机试题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现在社会上很多高学历人员待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的是________。
下列哪项不是恶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衡量一组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
下列关于税收优先原则的表述中,哪一项是违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
贴现的期限为( )。
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支票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当前等风险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为5%,股东权益成本为7%。甲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要使发行方案可行,可转换债券的税后资本成本的区间为()。2014(卷Ⅱ)
入职培训制度体现的是()的原则。
AnonymityisnotsomethingwhichwasinventedwiththeInternet.Anonymityandpseudonymityhasoccurredthroughouthistory.For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