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给定资料 1.“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一张列在幻灯片上的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成绩单,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和膜拜。据了解,该幻灯片出自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答辩人便是这份成绩单创造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l
给定资料 1.“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一张列在幻灯片上的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成绩单,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和膜拜。据了解,该幻灯片出自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答辩人便是这份成绩单创造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l
admin
2017-04-14
33
问题
给定资料
1.“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一张列在幻灯片上的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成绩单,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和膜拜。据了解,该幻灯片出自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答辩人便是这份成绩单创造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l级学生韩同学。
从11月3日15时55分到23时,“膜拜清华学神”的微博话题已有2.1万人次的讨论数。引发这个话题的便是上述列在幻灯片上的基础学科成绩单,上面列着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20门课程的成绩,并作为作者“夯实数理基础,培养专业技能”的证明。
“每次看到这么牛的人时,都会有种莫名其妙膝盖发软的感觉,总有一种会随时扑倒跪地的即视感。”网友“胖圆脸毛毛”评论道。“膜拜”“惊呆”是绝大多数人的反应。然而,有人担心这些“学神”“学霸”是否是高分低能,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最终淹没在社会潮流中。面对这种猜疑,也有网友直呼是评论者“高分低能酸”的表现,并祝福韩同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我们有足够好的制度和待遇能够留住这些人才”。
2.到底什么是“学霸”,什么是“学渣”?根据人人网上流传的一种细分法,学生们共被分为十多个等级,包括“学魔”“学神”“学霸”“学痞”“学民”等等,这些等级大多是根据成绩排名、学习状态、个人风格来进行划分的。从最基本的成绩要素来看,可以简单归为学霸、学民、学渣这三类成绩上、中、下的层级,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状态,三个层级又被具体细分出十余种类别称号。这些说法在学生间已形成一个“民间共识”,被不断流传,成为学生间自嘲或调侃的新内容。
网络流行的“学习外号”及定义如下:
(1)学魔:对学习走火入魔,癫狂状态,不做题会死掉。
(2)学霸: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
(3)学神(学帝、学仙、学圣):兴趣广泛、性格阳光、能玩会学,从不死读书,但却成绩斐然、出类拔萃!其他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望其项背。
(4)学痞:他们上课睡觉,下课玩闹,但他们的成绩仍然很好。
(5)学民:智商均衡,膜拜学霸,却瞧不起学渣等人物。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总有一天超越学霸,因此艰苦奋斗。
(6)学弱:他们因为没日没夜地熬油点灯,已经身体虚弱,不堪重负。
(7)学渣(学灰):智商处于半疯癫状态,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却总是不得志。
(8)学残:智商处于全疯癫状态。他们已经被学习折磨得痛苦不堪,没有人样。
(9)学沫:智商不够用,却也不是很努力,每天在混着日子。总是觉得能够不劳而获。
(10)学水:已经不能用智商与努力来评判他们了,他们已经自甘堕落,自暴自弃好多年。
3.《文汇报》记者采访了一系列“学霸”,“学霸”们又是如何看待贴在自己身上的这张“标签”的呢?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某认为,这是一种调侃和崇敬并存的说法,但她并不同意“学霸”“学渣”的绝对等级划分,“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学渣可能在别的领域就是学霸了”。她对记者说,在一个领域要成为“学霸”,必须智商和情商都要兼备,光有智力是不行的。
也有学生认为,“学霸”是社交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学生们在社交网站发言、面向公众展示自己时的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语言现象反过来进入了实际生活。一位“学霸”告诉记者,他觉得虽然对“学霸”含义的表述和理解感情色彩不一,有褒有贬,但实际上都是将这张“标签”之下的他拽离了那种真正为了兴趣而学习的人。并且,和从前的说法“大牛”不同,“大牛”是对客观能力的描摹,而“学霸”则是把学习过程给描摹了出来,仿佛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学霸”的标签, 就说明这个人是在用一种压迫性、高强度的方式学习。
作为社会风气的某种投射,“学霸”似乎和“土豪”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都是在肯定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同时,否定他的另一方面,都在看似崇拜的姿态下,暗含嘲讽。
北大“学霸”小刘感觉,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这些单一的名词标签背后其实掩藏了整个学习教育系统的固有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在高考结束以后都还在用这个标准考虑问题?“很可能,大学生本身由于专业设置的问题,自身应有的技能没法训练好,但他们又做不到真的逃课去做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在她看来,自称“学渣”,这种自嘲的姿态反映的是向单一的成绩标准投降,而又不愿去寻找自己真正价值所在的价值观。
“人的维度是多向的。一个人是不是努力诚恳、是不是有眼界、有没有洞察力和判断力、对生活态度如何,这些都是接触多了就能了解的重要特质。”一位昔日的“学霸”对记者说,当人们长大,也许就会放弃“学霸”这个维度太过单一的说法,改换更成熟的角度去看待他人。
4.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学霸”标签,某班进行了讨论。
A:中国式教育的土壤,必然会催生出学霸这种迎风招展的花朵。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过程中,它是那个能更好地适应制度、符合进化方向的产物。
B:“学霸”之概念,与“学渣”并行,正如“土豪”之于“屌丝”,不过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作用的结果,一切不过是“弱肉”面对“强食”的解构与嘲讽罢了。
C:它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副作用。
D:我不愿意成为学霸,只想安安静静读书,知识是自己获得的,不是被说成的;我希望那些调侃学霸的人也能这样想、如此做。
E:实际上任何人都不会真正地把自己当成笨蛋。这种复杂的心理折射出当下人们的心态:既渴望优秀,有向上之心,又有些浮躁,不愿意付出行动。一边自怨自艾,一边又停滞不前, 懒散作风如影随形,这势必造成“圣益圣,愚益愚”的结果。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学霸,但人人都应争当学霸。
F:追求优异成绩本是好事,但是如果将求学功利化,单单追求分数,则未免太过小心眼。难道一个人的优劣可以简单地通过学业成绩来衡定?求学过程中的快乐与精彩,能够轻易地被最终的学业等级所覆盖?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是素养高、品行好的人才,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所谓“学霸”。
G:分数从来不是锁住人性创造力的枷锁,顶多是系在木桩上绑住大象的细绳。高分低能并不意味着低分高能,同理可得,高分也不代表学霸们只知读书不懂柴米油盐。学习是一种技能,在这方面总会有人异军突起。羡慕嫉妒万般恨后又躲回自己的蜗牛壳里安然自得,这很可悲。刻苦是一种态度,突出是一种能力。如果你今天不尊重站在高处的人,你就永远只能在山脚下指指点点。
H:一人守着一方优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有人天生智商高但情商稀薄,有人天生情商高但就是在公式面前没脑子,有的人天生就是学神,有的人却是情圣,当然不排除有人既是学神又是情圣,这很危险,倒是踏踏实实步步为营的学霸成长史更为励志。学之霸者,为霸一方而已。
人民大学中文系杨教授并不认同“学霸”:“如果说‘学霸’指的是用功刻苦、追求成绩的学生,那我是不欣赏的。因为他们没有将学习化为一种智力的享受,这和追求知识的本质相违背。求学应该是无功利、艺术化的行为。同时,‘学霸’这个词和‘土豪’一样,带有一种特别的戾气,它和‘学渣’一样,反映了一种缺乏自我认知的群体性心理。更何况,校园的结构和社会的结构并不相同,这样的等级体系会给学生提供一种幻觉。”
那么,被称为“学霸”的学生真的都如杨教授所言吗?还是“学霸”本身只是一种说法,一种突出了某一方面的指示代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旁观者是应该全方位地看待一个学习好的人,还是只关注那个显眼的词?被冠以“学霸"称呼的人,是应该对此一笑而过,继续既定的发展与追求,还是被这个“称号”牵引着,果真为霸而学呢?如果就是用这类简单的、指向明显的词汇来概括了某一类学习好的人的话,这里面包含的观念和可能引发的效应,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引导。
5.《重庆时报》报道,10月1 7日中午,重庆市的一对夫妻在凉亭背面的灌木后发现了自己离家一个上午,正在解数学题的女儿。在记者的询问下得知,女孩小佳逃课是因为抗议母亲鲁某不愿为其续交这个月的课后辅导费,在此之前她甚至还用交白卷和绝食要挟过母亲。
当女孩得知母亲不再给自己交课后辅导费后,当天就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吵架当天便没有吃晚饭,此后接连五天都没有当着父母的面吃东西,也没有吃主食。除了绝食这招,小姑娘还开始考试交白卷,并且离家出走。
到底是什么让小佳爱上补课的呢?对此,小佳告诉记者:“之前我成绩不好,上补习班后的第一次测验我的分数就提高了近30分,老师当时就表扬了我。”据小佳回忆,初一上学期她的期末考试成绩挤入了全年级前15名,要知道开学摸底时她是全班倒数第二,此后她还在初一下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正因得到了如此大的鼓励,小佳承认自己开始渐渐依赖于补习班和辅导班:“如果不上这些课,不每天看书,我心里会很慌,我不想成绩退步,想读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大学,让别人刮目相看。”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专家何某评价道:首先,孩子过于专注学习,对学习兴趣太大,把成绩看成唯一的快乐源头,可能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缺失。其次,小佳对分数的追求和对荣誉的渴望,让她失去了对学科本身的探讨,大量的重复练习对她来说只能是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是她考完大学后的最终目的,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刮目相看之后又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她是活在别人看法中的一个孩子。
6.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分析和创造能力,力求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般而言,美国高中生要想进入大学,须首先通过任意一种俗称“美国高考”的全国性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试(英文简称SAT)或美国大学入学测试(英文简称ACT)。美国弗吉尼亚州莱斯顿郡橡树山高中的校长罗伯特•托本表示,美国高考制度设置强调了学生们的平 时学习成绩,不希望他们的学习只是以上大学为目的。“况且只要他们愿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书读。”他还说,大学招生时,尤其注重考察考生的高中平时成绩有无上升的趋势,并以此来判定该名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机构,录取工作主要由各所大学的录取委员会负责,录取标准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采取院系分招政策,每个院系都有各自特色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和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在招生工作中灵活应变。
考生们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在收到各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以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奖学金以及自己的兴趣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作出最后的选择。
托本校长说,在美国,考大学是一个融合专业学习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成绩好并不能保证被录取,因为还要看考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
美国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习一技之长,增加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申请大学时不可或缺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以由教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撰写,而能够真正反映考生个人特质的推荐信更能吸引大学录取人员的目光。
为适应变化,美国大学招生考试也在进行改革,今后的招生中将弱化考试成绩的分量,更加注重考生的论文及面试表现。
德国也进行高考,但不直接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衡量标准,而是要结合高考前最后两年所有平时考试成绩,计算出一个“高中会考成绩平均分”。高考成绩只占其中的约1/3,平时成绩占大头。同时,不论是高考科目还是平时考查的专业科目,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分值比重较高的专业科目和考试科目。
德国大学根据教学资源不同,招生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不受限制专业,通常所有获得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获得这类专业学习资格。这类专业目前占德国高校专业总数的45%;第二种情况为地方性限制专业,如果某一专业的申请学生数量超出了高校录取名额,高校会在地方教育部门许可后采取筛选录取,筛选过程中,会考平均成绩是主要参考标准,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情况设置辅助标准,如高考科目成绩、等待时间、独立考试、招生面试以及实习经历等。其中等待时间是指考生为等候某个专业学习机会而错过的学期数。由于会考成绩长期有效,如果学生一定想上某一专业,可以选择等待。这一等待时间也会被作为衡量标准;第三类情况为全国性受限制专业,这通常是近年最热门的专业,目前为医学、牙医、药学和动物医学这四个专业。这类专业高校资源最为紧缺,申请人数最多,因此实行全国统一分配。这类专业的招生名额由“高校招生基金”(SFH)统一分配。其中20%的名额根据学生会考平均成绩分配,还有20%根据学生等候时间分配,剩余60%则由高校自主分配。
高校的录取结果直接受到司法监督,这种特殊的法律地位也是德国招生体制的一大特色。
申请学生可以把高校的筛选结果提交给行政法院鉴定,这种权利直接来源于德国宪法《基本法》第十二条。学生高中毕业,国家作为学校的主体赋予了学生进入高校的权利。这一权利虽然不是指国家要保证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但国家必须保证这些机会的分配过程是透明的,并经得起法律检验。
严格说来,英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实行的是“证书制”和“积分制”。根据这一机制,英国中学生要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考试结束后,学生有三种选择,一是参加工作,二是上技术和专科学校,三是继续读书然后进大学。对第三类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接受为期两年的免费教育,这一阶段叫作A—Level。英国中学生从进入A—Level起,就算“高考”开始了。
这种多样选择在客观上避免了“一锤定音”的现象。在两年的A—Level期间,学生采用单科结业的方式,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一共有四次考试,一年两次。倘若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选择补考。在A—Level学习期间,学生需要根据个人兴趣以及自己将来上大学时准备攻读的专业,来选读学习的课程。这实际上等于早早地就帮助他们实现了与大学拟学专业课程的提前对接。同时对于高校来说,有效保障了生源的质量,确保了将来大学教学的水平。
伦敦威斯敏斯特区负责教育事务的政府官员西蒙说,A—Level考试由英国负责普通教育文凭的若干个专门考试委员会牵头进行,而作为录取单位的英国高校则不参与其中。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入学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使暗箱操作变得非常困难。就录取而言,在得到由独立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寄出的成绩单后,考生向专业的申请机构申报,高校根据申报者的成绩通盘权衡后再予以录取。事实上,中间还有严格的监督、审核环节,高校只负责自主选择适合本校的学生进行录取,录取工作本身也做到一视同仁,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制约。
7.近日,清华大学韩同学在特等奖学金评选现场展示的成绩单,掀起网络集体围观“学霸"的热潮。但也有人敏锐地发现,人文学科并没有人出来参加这场“学霸争霸赛”,人文学科就没有学霸了吗?
如果说理工科的学霸,通过简单重复的题海战术,或者凭借天生的理解能力,在考试上大有斩获,那么,指望人文社科的学生成为学霸,则是舍本逐末。
“社交无感型的学霸”在乎的是优秀的成绩,为达此目的,可以放弃、牺牲其他一切大学生本应有的正常社交、娱乐活动。“突击考试型学霸”在乎的则是投入产出比,以最小的时间、精力,换来最大的成绩产出。平时放松,最后几节课听老师划个重点,考前通宵把这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考出好成绩,甚至远高于那些老老实实听课的学生。
对这一类学生而言,知识的积累、视界的拓宽、趣味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很多时候是付诸阙如的。教育从目的变成了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霸”这种结果是以培养博雅型通才为己任的大学教育的死敌,对强调坐冷板凳、下死功夫的人文社科领域来说,尤其如此。
“学霸拜物教”可谓应试教育后遗症,以为天下学问都体现在一张考卷上,都有一套标准答案去记诵,都有一个老师掌握着终极真理。然则非也。
正如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止,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
人们常常发出感叹和疑问:这个时代,为什么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诞生那么多的文科大师?反思之余,大家不妨少一些对人文学科套用“学霸”标准的恶趣味。
8.面对在高校盛行的学霸学渣等分类现象,人民网教育频道发表评论《不可轻视“学霸学渣”的“标签效应”》,文章如下:
近日,在我国不少中小学校,一组依据成绩划分的“阶层标签”悄然登场并从“学霸、学民、学渣”的三足鼎立之势发展成“十项诠释”的等级体系——“学魔、学霸、学神、学痞、学民、学弱、学渣、学残、学沫、学水”。此番架势无不渗透着无厘头的黑色幽默,成为学生间自嘲的新内容。
但倘若借此“神器”让周边同学“对号入座”,人为地在班里发动“三六九等”的细分工作,那就万万不可等闲视之了。其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学霸学渣”现象引发的“贴标签效应"潜移默化中会成为破坏学生平等、团结、友爱相处之道的“杀手锏”。
单以名列“榜眼”之位的“学霸”为例,并非所有学业佼佼者都会因此心花怒放。从源流上考究,“学霸”这个词最早出现时并不是什么好词,而是完全的贬义。比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中曾出现过这个词语:“其时属下有个学霸廪生,姓张名寅。”
可见,在古代,那些仗势欺人、刁泼无赖的生员,被人们称为学霸。而发展到现在,学霸已然是一个中性词,甚至略带褒扬意味的词语了,它指的是“那些学习刻苦、多才多艺、成绩非凡的‘高智商’人物”。
乍听之下,如获“学霸”称号定是神气十足、众人艳羡。暂不论自封“学霸”的人有自嘲或激励之意,别人封你“学霸”就一定是好事吗?不久前,某媒体一项“你想不想变身‘学霸’”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四成的人并不乐意当学霸,五花八门的原因中又属“心理压力大”“影响同学关系”和“并不一定适应未来发展”比率颇高。可见,由此带来的心理包袱让部分人宁愿只做一名稳中求进的普通人,而不想每天在别人强加的“霸”的字眼与眼神中拼命维持形象,成为“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尚且有这样的感受,更何况某些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了。纵观“十项诠释”等级体系里的“学弱”“学渣”“学残”和“学水”,其“弱”“渣”“残”“水”的字眼本身就带有某种程度的攻击力与伤害性。古人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间应互相尊重,这些词可作为课余、室外放松式的一种调侃,但把它当外号一样传播开来并让同学“对号入座”,定是一种不友好的表达,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稚嫩的心灵。
上述现象究其根源可归结为心理学中的“贴标签效应”。它是一种给别人贴上某种“标签”,从而容易导致此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说法。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效应,细致说来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间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心理自然成长的过程。
教育以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孩子“成人”的重要性应远远大于“成才”,而“成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尊重和善待周围的人。返归现实,人们似乎历来重视教与学的关系,却很少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其实,学生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教育环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无论“学霸”还是 “学渣”式的自嘲或是调侃,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把它当作一份别致的礼物,带给自己或他人的是快乐,而不是难过……
某期刊发稿征文,希望读者投稿说明自己对“学霸”一词流行的看法。请你结合给定资料,写一篇关于“学霸”的短评。
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紧扣给定资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停刮学霸风共筑中国梦 学霸,多指因刻苦学习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后来泛指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霸”一词流行之初,就出现多样反应。有倾心膜拜,有对其实践能力的怀疑,有人才将会流失的担忧,有戏谑,有勉励……这一系列的反应都在告诉我们:“分数”依旧深入人心,“学霸”的影响不容小觑。莘莘学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看到,“学霸’’标签带来的后果是“唯分数主义”不良学风的盛行、学子精神的困囿,以及国家创造性人才的缺失。 因此,我们要引起重视。国家要紧抓素质教育,监督基层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度;学校要摆脱名利之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崇尚知识,降低成绩的中心地位;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少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学生自己要培养自我认知,学会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我国一定能够多出人才,留住人才,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m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申论
国家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政治稳定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要更好实施(),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小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工人占有少量生产资料。()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小幅升值。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保民生、聚民心、促发展”的政策精神,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决定从百姓最关心、与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的十件事着手进行工作。领导派你作为调查员去收集相关资料供领导决策时参考,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市自来水公司将上调水价,你作为民间代表要在大会上发言,在会议开始之前,你会搜集哪些资料?
随机试题
解决I/O设备与处理机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可以采用()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谈判中沟通的要素()
A.《外科证治全生集》B.《外科发挥》C.《五十二病方》D.《周礼.天官篇》E.《疡科心得集》把医师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四大类的是
使用麸炒法的中药材是()。
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评标的项目,其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要求和标准,但评标委员会无需对投标文件的()进行价格折算。
上市文件必须披露发行人拟分配证券的基准详情,包括公众人士及配售部分各自持有证券的详情。()
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能得到帝国主义的扶植,主要是因为()。
1.01,1.02,2.03,3.05,5.08,()
在网络管理模型中,管理者和代理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管理者到代理的管理操作;另一种是从代理到管理者的【 】。
A、MondayandTuesday.B、TuesdayandWednesday.C、WednesdayandThursday.D、ThursdayandFriday.CW:I’mintheplayatschoolan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