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 一一引自中共1936年《苏维埃土地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 一一引自中共1936年《苏维埃土地法》
admin
2016-07-26
83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
一一引自中共1936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2:1931年2月,毛泽东按中央决定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_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生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
——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3: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引自中共中央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问题》
材料4: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引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是党在哪一时期的土地政策?材料2对材料1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有什么改变?你认为作此改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3是党在哪一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作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4与材料1、2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4)综观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
选项
答案
(1)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材料1规定土地归苏维埃政权公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材料2改为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是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目的是调整阶级关系,既调动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材料4是材料1、2土地政策的继续和发展。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反封建斗争重新成为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 (4)主要依据: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出发点: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借以战胜一切敌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1H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历史学313题库学硕统考专业分类
0
历史学313
学硕统考专业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前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的态度。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出现在()时期。
“天京事变”的发生,说明了()。
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立了十三个_________,简称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各省除布政司以外,又有提刑按察使司,掌管________;以及都指挥使司,掌管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_。
“后三头同盟”包括安东尼、屋大维和_______。
促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华的因素有()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②欧美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③国民党政府竭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④德日结成同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徐霞客游记》】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历史地理学真题
日德兰海战
《特洛波议定书》
《再保险条约》
随机试题
每个人的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岁)。()
集中是指在_________中,感觉集中于大脑或领导部门,从大脑或领导部门发出命令,使组织的各部分运动。
男孩,6岁。低热5d,两下肢及臀部有出血性皮疹,突出皮面,伴腹痛及便血一次,可能的诊断是
关于保险合同的解除情形,不包括()。
下列各项中,根据《公司法》规定,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的有()。
下列各项中,符合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规定的有()。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使大家熟练掌握了使用电脑的技术。
盛夏观莲,是一件赏心乐事。某公园今年别出心裁,将红莲、白莲和黄莲栽种在一起,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案,引得游人驻足忘返。每幅图案都是一个正六边形,由6个正三角形构成,每个三角形各栽种红、白、黄三种莲花中的一种。每个三角形与其他三角形要么相邻,要么相对,要么
以下关于数据流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bus.B、Atrain.C、Ataxi.A此段对话中男方说的是:今天公共汽车里太拥挤了。而女方问的是:那你为何不打车呢?问题是:这个男士今天乘的什么交通工具?从男士的话中可得知他是坐公共汽车来的,因此A为答案。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