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医学
患者男性,7岁,无明显症状,学校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室间隔呈囊袋样凸向右室,顶端连续中断0.5cm,室水平可见五色花彩过隔血流 室间隔缺损超声诊断要点有
患者男性,7岁,无明显症状,学校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室间隔呈囊袋样凸向右室,顶端连续中断0.5cm,室水平可见五色花彩过隔血流 室间隔缺损超声诊断要点有
admin
2016-01-08
52
问题
患者男性,7岁,无明显症状,学校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室间隔呈囊袋样凸向右室,顶端连续中断0.5cm,室水平可见五色花彩过隔血流
室间隔缺损超声诊断要点有
选项
A、室间隔局部回声失落
B、脉冲波多普勒显示湍流的最大速度和频谱形成
C、均可出现左室、左房增大
D、无肺动脉高压时,单纯室间隔缺损的频谱为全收缩期、单峰、高速的负向湍流频谱
E、随着肺动脉压力的逐渐增高,左向右的分流速度逐渐增高
答案
A
解析
室间隔缺损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成人中其发病率仅次于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的病理分型有多种,从右室面观,室间隔由四部分组成:
膜周部:是外科手术和尸检中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占80%,以膜部为中心,可扩展到入口部、出口部和肌部,也称之为膜部或嵴下型室缺;
出口部:占5%~7%,位于肺动脉瓣下方,也称之为嵴上型,漏斗部或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入口部:占5%~8%,位于膜周部室缺的后下方,也称之为隔瓣后型或房室共道型室缺;
肌部:占5%~20%。
室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的直接征象:室间隔局部回声失落。
间接征象:左室容量负荷过重,肺动脉扩张等。小的室间隔缺损早期不引起这些征象,中等以上的缺损由于左向右分流量多,常出现左室、左房增大。如果小的缺损未治愈,晚期也可出现明显的左心增大和右心增大。长期的左心容量负荷过重可导致肺动脉压升高、肺动脉扩张。在没有肺动脉高压时,单纯室间隔缺损的频谱为全收缩期、单峰、高速的正向湍流频谱,常伴有粗糙的杂音。连续式多普勒显示湍流的最大速度和频谱形成。肺动脉压力增高以后,左向右分流的速度与肺动脉高压成反比。随着肺动脉压力的逐渐增高,左向右的分流速度逐渐减低;当肺动脉高压达到一定程度,右心室压力超过左心室压力时,出现右向左分流。而收缩期仍为左向右分流。彩色血流显像能在切面图上直接显示室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同时显示异常分流束的部位、走行及性质。有时可见室间隔膜部呈瘤样突向右室侧,位于三尖瓣隔膜下方,其顶端可有回声失落,可无回声失落,如无回声失落则称之为室间隔膜部瘤,现认为是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iOt777K
0
相关专业知识
超声波医学(346)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师)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胃结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患者,男性,70岁,3年前双手出现轻微静止性震颤,未引起重视也未治疗,目前起步和止步困难,步态失衡,面无表情,该男子可能患有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诊断肿瘤最准确的检查方法是
不符合胰腺腺泡细胞癌病变特点的是
女性,40岁,阴道不规则流血,超声示子宫黏膜下肌壁间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若其中一个肿物切面灰黄,质软,湿润,局部可见出血坏死边界不清,镜下瘤细胞排列密集紊乱,胞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10个/HPF,此时应诊断为
AIDS患者晚期淋巴结的病理变化是
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反应主要为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又称为
随机试题
在确定国际破产案件管辖权方面考虑的连结因素。
下列哪项可引起混合性呼吸困难
触诊对全身哪个部位的检查更重要
某临街深度30.48m(即100英尺)、临街宽度20m的矩形土地,总价为1500万元。根据四三二一法则,与其相邻、临街深度为15.24m(即50英尺)、临街宽度20m的矩形土地的总价为()万元。
已知一密闭压力容器,顶部压力表读数值为10000Pa,当地大气压强为98000Pa,水面下1.2m处的绝对压强为()Pa。
下列有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甲商店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2018年8月销售商品取得含税销售额61800元,购入商品取得普通发票注明金额10000元。已知增值税税率为16%,征收率为3%,当月应缴纳增值税税额的下列计算列式中,正确的是()。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ITER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英文缩写,中文简称“国际热核计划”,俗称“人造太阳”计划,因为它的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核聚变反应
饮食:健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敦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