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闻界发生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事件,其中一个是“杨丽娟事件”,诸多报纸都花费大量版面来刊登这则新闻;另一个是“纸包子”事件,一个传媒记者被认为制造了这则“假新闻”。你如何评价传媒在这些案例(可选两个其中的一个)中的表现?并谈谈这些案例如何折射出当代中

admin2018-12-12  66

问题 2007年新闻界发生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事件,其中一个是“杨丽娟事件”,诸多报纸都花费大量版面来刊登这则新闻;另一个是“纸包子”事件,一个传媒记者被认为制造了这则“假新闻”。你如何评价传媒在这些案例(可选两个其中的一个)中的表现?并谈谈这些案例如何折射出当代中国商业化传媒的境况和运作逻辑?(中山大学,2008年)

选项

答案我认为传媒在“杨丽娟事件”上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媒介权力的滥用。杨丽娟疯狂的“追星经历”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和报道。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有些过火,媒体本来应该是“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策划者” 媒介权力从正面讲,它既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实现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共识的凝合剂,也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力量;它既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力,也是对反文化或消极文化实现控制的权力。从负面讲,由于媒介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媒介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放弃文化理想和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制造和传播毫无审美价值的庸俗文化。 “杨丽娟事件”的产生与我们当代中国商业化传媒的实际境况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信息传播业日益发达所引发的商业竞争,当人们发现这种与明星有关的娱乐新闻事件可以按照投入产出比例来引导媒介市场时,新闻炒作已经从聚焦文化符号走向隐私消费,不惜以非常状态的畸情畸恋点燃大众心理的燃点,一般文化心理的好奇心和焦虑成为满足血腥炒作的道具。 无论是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质出发,还是从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出发,眼下这场以某些积极参与的媒体作为幕后推手的“杨丽娟事件”,显然是借助人道关怀的感性外观来扩散“娱乐至死”的极端逻辑。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已成症状的社会心理的疲软、无聊或无奈。当把一个家庭的非理性悲剧不断加以导演并重装上阵时,并不可能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积累积极价值,恰好说明某些媒体在追逐纯粹的商业价值和其道德价值失落的伪天真。 的确,信息化的世界已经使得信息本身成为一个可以被炒作的指数,信息本身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成为抵押,不再与人们的常识产生有益的交换,而是不断膨胀和增生,从而暴露出社会心理的荒芜。而对于相信新闻策划的媒体操盘手来说,他们信奉的显然不是信息创造了事件,而是信息事件代替了事件的信息。他们需要把事件的历史时间和情感的心理时间拉得更长,强制性地制造社会新闻,让过量的信息产生了一种在真实中没有对等物的不道德的情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1h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