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如何理解“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如何理解“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admin
2019-11-15
34
问题
如何理解“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选项
答案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牛在自己身_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人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类似于我国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中所蕴含的操控谋略。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敏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以影响“表面受众”的形式,来实现操控“第三人”行为的意图,是这种宣传技巧的基本做法。 (3)“第三人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正如戴维森所关注的,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Jh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作该语言的区别特征。()
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的产生和演进为先决条件的。
汉语中开始出现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了、着、过”和构词词缀“~子、~儿、~头”等,属于()方面的变化。
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的,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的。()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提出了_______的观点。
在听力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在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下,让学生一起阅读录音文本,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意义,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外语学习理论不能照搬母语习得理论,这一假说称为()。(暨南大学2017)
随机试题
的拉氏反变换为【】
易合并出血的消化性溃疡包括
A.肾虚B.血虚C.血瘀D.气滞E.血寒
通过使DNA单链断裂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是()。
账户是根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企业应当根据税法规定的计提折旧的方法,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_________一些,看_________一些,看_________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班有50名学生,他们的名字都是由2个或3个字组成的。将他们平均分为两组之后,两组的学生名字字数之差为10。此时两组学生巾名字字数为2的学生数量之差为:
一辆汽车从A地运货到B地,若该车的速度增加20千米/小时,可以提前45分钟到达B地,如果减少12千米/小时,到达B地延迟45分钟,则A地与B地之间的距离为()千米。
A:Doyouthinkthatourbossisakindman?B:Itisfineweather,isn’tit?Theabovedialogueviolatestheprincipleof____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