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给定资料 1.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大讨论。有专家指出,《爸爸去哪儿》节目的高人气除了明星效应外,更多的是因为节目提供了探讨亲子教育的独特视角。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绞尽脑汁,但仍手忙脚乱,不知怎样照顾孩
给定资料 1.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大讨论。有专家指出,《爸爸去哪儿》节目的高人气除了明星效应外,更多的是因为节目提供了探讨亲子教育的独特视角。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绞尽脑汁,但仍手忙脚乱,不知怎样照顾孩
admin
2017-04-14
30
问题
给定资料
1.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大讨论。有专家指出,《爸爸去哪儿》节目的高人气除了明星效应外,更多的是因为节目提供了探讨亲子教育的独特视角。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绞尽脑汁,但仍手忙脚乱,不知怎样照顾孩子。年轻“奶爸”的教育困惑、父职教育的亟待回归等,都正合当下许多家庭的教育现状:妈妈一肩挑,爸爸去哪了?
首都师范大学李老师在“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的文章中提到,据某网站一项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可见父教缺失已是当下家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谈到上述情况中的父教缺失,北京师范大学的兰老师说:“父亲教育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影响是不同的。在男孩的眼中,父亲是他们的榜样,在女孩的世界里,很多事情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同。如果父教缺失,小男子汉成长的榜样开始模糊,女孩的想法也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了。从另外的角度上看,只有父母共同营造的家庭气氛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天津市妇联和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000多位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8.9%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是学校的事,家长没必要管得太具体”的说法;59.8%的家长认为“辅导孩子学习是家长的本分”;41.4%的家长认为“学习好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
厦门市集美区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集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影响小学生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恐惧倾向,影响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小学生的恐惧 倾向,与平日缺乏父母照顾和关爱、没有安全感有关;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因为许多父母对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高标准"的枷锁早早套在孩子身上,这种在长期高要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有“自责倾向”。
在一个出售儿童玩具、文具的摊位上,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趁摊位老板不注意,将一块橡皮装进了自己的衣兜里。老板抓住他后狠狠地训斥:“你这孩子,怎么偷东西呢?把东西交出来!”说着,老板四处张望,又大声问男孩:“你家长呢?”这个时候,已经走到前面摊位的男孩的妈妈回转身,发现自己的儿子被老板抓住,她又走回来,到了儿子身边。妈妈看着有些恐惧的儿子,对他说:“儿子,别怕,有我呢。”说完,她开始和摊位老板“据理力争”。“我儿子没偷东西,你凭什么冤枉他?再说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拿一点东西又怎么了?说明他想要,我付给你钱不就行了?你一个成年人,怎么跟一个孩子较真啊?”男孩的妈妈向摊位老板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老板有些招架不住。老板不服气,也来气了,他说:“你这当家长的,你还有理了?你怎么说话呢?还‘拿一点东西怎么了’?要是人人都像你家孩子这样拿我一点货,我还活不活了?”“我就是有理,你这么呵斥、吓唬一个孩子就是没道理……”男孩的妈妈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好像自己很占理。
吃过晚饭,妈妈准备带辰辰到文具店去买铅笔。当他们正要出门时,被爸爸喊住了:“你们要去哪里呀?”辰辰高兴地说:“去买铅笔呀!”不料爸爸却不高兴了:“你不是还有铅笔吗?怎么一天到晚老是花钱买东西!”辰辰不甘示弱,回了一句:“妈妈说可以买就可以买!”这时爸爸更来气了:“妈妈说可以买就买吗?我说不可以买就不能买!”辰辰愣住了,看看妈妈再看看爸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13岁的小杨,至今吃饭还需要妈妈喂。“这孩子从小就挑食,不喂到嘴里就不吃饭”,小杨妈妈告诉记者,他们曾经试过不喂孩子吃饭,孩子竟然一天一口饭都没吃。“从小就是妈妈喂我,我都不知道应该自己盛饭和吃饭。”小杨说,他的妈妈就是“全职妈妈”,他每天吃饭时都是妈妈把饭端到他跟前然后喂他,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些活他从来没干过。刚上初中时,为了让小杨不挑食,他妈妈特意让他在学校订午餐,结果发现小杨根本就不吃学校的午餐。小杨妈妈不得不每天给他送饭。
五年级的小羽这两天正和最好的朋友闹别扭,情绪有点低落。妈妈见她不高兴就以为是考试没考好,着急地问“是不是成绩下降了”。小羽说不是,妈妈却不信,还打电话找老师求证。
老师一头雾水,表示“孩子学习挺好的”。妈妈这一“闹”,小羽更难过了,哭着说:“您就知道学习成绩,一点都不关心我!”妈妈也很委屈:“我怕她成绩下降,还不叫关心她吗?”
小安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周六晚上都去小赵家,下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向爸爸请示时,爸爸却大声呵斥道:“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待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小安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还要和同学商量?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一研究就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小安,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听着,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数!"小安的心里难过极了,他难过的不仅仅是由于爸爸的阻拦使他在同学面前失了约,更是在于看到爸爸如此的专横武断。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每次出差都不忘给自己带礼物回来。可是,不知为什么,小安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的事情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爸爸的责骂。
15岁的初三学生小越,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环境非常好。在同学们看来,小越家境好,家庭也很和睦,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真是让人羡慕极了。然而,小越并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一天,他的母亲在偶然间看到了小越写的日记:“半夜12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写日记……太疯狂了,呵呵。大家都以为我很幸福,然而幸福的人有各自的幸福,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我是属于后者的。在别人看来的幸福,在我眼里却是不幸,因此我永远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很久以来,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我简直要崩溃了,很想自杀。但是我怕我死了父母会伤心,所以才勉强活了下来。我的未来会怎样,真的不知道!”小越的父母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以前竟然有过轻生的念头,一直以为自己能给儿子丰富的物质条件,儿子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完全不知道儿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
晚饭后,爸妈带着5岁的睿睿下楼散步。路过一个花坛,睿睿顺手把里面的一朵花摘了下来。爸爸看到后,立马板起脸严厉批评:“花坛里的花是大家的,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地摘下来呢!”妈妈却马上拦着爸爸说:“这算啥事啊!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别人家小孩也摘。”结果第二天,居委会王阿姨找上门来,说睿睿又去摘花了。
4.4月1日,武汉汉口一对年轻父母在红灯下拖着儿子过马路,孩子闹着说:“老师说红灯亮了不能过马路。”妈妈说:“没关系,赶紧过。”爸爸也连声说:“快走快走。”两个大人硬拖着孩子过马路,孩子又哭又闹,引来路人观望。“红灯停、绿灯行”,这一交通规则可谓妇孺皆知。报道中的孩童尚能遵守,为人父母者为何如此不在乎呢?近日,有记者探访了市区几条主干道,发现类似的现象还真不少。
现实中,家长们总是教孩子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但是,到了具体行动中,大人的实际行为往往和教育孩子的口头要求相反,比如“父母强拉孩子闯红灯”就是一个典型。记者相信,这位父母一定在家里教育过孩子,不要闯红灯。大人言行不一,不仅表现在闯红灯,还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自己却玩得比孩子还痴迷;比如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偏偏不爱读书;比如让孩子要善良,自己偏偏很凶狠;等等。这种现象都可以叫作家庭教育红灯现象,应该赶紧遏制住。俗话说,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从中不难看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不是口头教育,而是实际行动的教育。身教甚于言教,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客气地说,家长无意识的行为就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标杆。
因此,作为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谨慎自己的言行,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榜样,才能引导孩子文明、健康、快乐地成长。相反,只能让孩子丑陋、畸形、痛苦地成长。
5.据调查显示,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近日,两岁孩子壮壮的妈妈李某很是头疼,自从孩子出生后,退休的母亲就帮自己带孩子,本来相处和谐,可没想到,随着孩子的长大,两代人在教育问题上矛盾不断。“老一辈是很疼孩子,可是有时候太过溺爱,他们的一些老经验其实并不科学,但是不能说,说不了两句就吵起来了。”对于隔代教育,李某坦言,自己很头疼。
时下,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多是无奈的选择。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父母双方都有工作的家庭都是老人帮着带孩子。
家住开发区的袁先生说:“我们两口子都要上班,实在没时间照看孩子。孩子刚过6个月我们就把他送回乡下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说实话真舍不得。现在,每周末我都会尽量回老家,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很想天天陪在他身边。”
像袁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为了工作和生计,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由老人代为养育,有条件的则是把老人接来住在一起照顾孩子衣食起居。“其实,当时也想过要不要把工作先暂停一段时间,将孩子带大一些再说,可是养孩子本来就花钱,如果家庭收入来源再减少一半,经济压力太大,最后不得不请家里老人来照看孩子。”“80后”职场妈妈荣某坦言,虽然知道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作用很重要,但是生计所迫,只能拜托家里的老人代劳。当下,不少老人从孙辈婴儿时开始照料,一直持续到上学,这是许多年轻父母的选择,大部分老人也把此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市民何某的孩子同样也是隔代教育,她对于老人帮忙带孩子充满了感激:“我是老师,工作时间本身就不固定,有时候晚上还要上晚自习,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经验,而且祖辈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老人带更放心。”但对于教育中的分歧,何某同样也很无奈,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很注重女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可家里的老人却往往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原则,过度迁就和溺爱。“比如孩子摔跤问题上,有时候孩子并没有摔疼,只是趴在地上装哭等着大人去拉她起来,奶奶就赶紧跑过来抱起哄着,还不忘用巴掌拍着地面说:‘都怪它不好,奶奶帮你打它了。乖,没事了。’我知道她是心疼孩子,但这会让孩子形成总怪罪于别人、不自我检讨的习惯。”
当下,年轻父母普遍认为,隔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老人往往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原则,过度迁就和溺爱,这样会培养出一些娇生惯养、任性的孩子。小到孩子吃饭穿衣、大到待人接物,不少家庭两代人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分歧和矛盾。通常,老一辈人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而年轻一代更相信从书本、网络或者与同龄人交流得来的知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不少祖辈都会反驳年轻一代“你们当年就是这么长大的”,让不少年轻父母感到十分无奈。
“我家小孙子从出世第一天开始就是我带,几乎没离开过我。”今年63岁的王奶奶是一位退休干部,爱好也特别广泛,“我这个人干事劲头很足,充满热情,我觉着自己的思想啊什么的都能跟得上潮流,现在孙子3岁多了,我每天教他唱歌、跳舞、认字,孩子也乐得学,本来很开心的,但是儿媳妇不让我教孩子,说什么我的知识结构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发音不准什么的,不仅打消我的积极性,也让我很伤心。我儿子这个大学生不就是我教育出来的吗?”一提到教育孙子的话题,王奶奶就有点生气,她总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有时候甚至觉得儿媳妇在孙子的问题上根本不尊重自己。
从事教育工作的邱某认为,祖辈的知识经验丰富,在孩子养育问题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能避免走教育弯路,再则祖辈照顾孙辈,陪着孩子成长,孩子在获得良好陪伴的同时也能让祖辈排遣孤寂,对祖孙二人都有益处。她建议,应该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应该是义不容辞的,祖辈要充当润滑剂、补充剂,当好助手,不能越界。
同样是由老人帮忙照看孩子的张女士对于隔代教育中的摩擦有着自己的一套小窍门,“毕竟是两代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差异是正常的,我觉得沟通是最重要的。”她说,平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与老人有分歧时,她都会尽量选择平心静气地多进行沟通,争取统一认识,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有时候,老人不听劝,我会从对孩子怎样有益这方面说服她,其实道理说通了,老人们也会支持我们的观点。”
邱某建议,年轻父母要多与长辈沟通,通过沟通与老人达成共同的教育观,形成更符合时代的新型隔代教育理念,可以引导老人多读一些深入浅出的教育书籍。同时,年轻父母要善于与孩子交流,比如带孩子去做祖辈无法带孩子做的事情,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感。
6.2014年5月19日夜里8点多,在杭州做保安的张师傅发现11岁的女儿抄作业,于是将女儿拖到车棚里,吊起来打,打了以后便独自离开了。半小时后折返回来的他发现女儿快不行了,随后急忙把孩子送往医院。让人惋惜的是,因伤势过重,女儿小莉最终窒息而亡。调查发现,在同事和亲友眼中,张师傅其实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只是对女儿的学业比较严厉。关于教育孩子,张师傅曾特意咨询过老师们,应该给女儿买什么书看才合适;孩子生病后,开的药都要去找人咨询是不是适合孩子吃。不少认识他的人认为,这场悲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暴力,而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畸形培养观使然。
中国政法大学的田、何两位教授曾针对家庭体罚现象进行调查,在受访的498名大学生中,54 %的人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孩子犯错不听说教,家长能不能打?在强国论坛发起的相关调查中,超六成投票网友认可“爱之深,责之切”的观念,认为父母出于让孩子认识错误、克服缺点的目的而偶尔打孩子应属于合理合法的行为。其中,超过80%的网友表示曾经遭受过父母的体罚,75%的网友表示现在偶尔会采取打孩子的教育方式。
许多人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兴许,武力的确可以让年幼的孩子暂且低头而作出改变,但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没有自我精神的人,一个不被尊重、以后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强势“弱者”。孩子往往还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错误道路。
7.很多时候,在父母教训孩子、体罚孩子,周围有人去劝阻时,父母会反驳:这是我的孩子,怎样教育,关你屁事。还有一些时候,父母在谈起孩子的未来时,会说我自己没有出息,希望孩子有出息,完成我没有完成的梦想。这都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私人财产,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做法,但对这些做法,整个社会似乎已习以为常。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也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同时又将虐待罪定义为自诉案件,使对受虐待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骤减。所以,我们才看到,在众多虐待未成年人的案件中,要么案子不了了之,要么父母只是受到轻微惩罚,而当事孩子却依然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提到了剥夺监护人资格,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很少使用,原因就在于法律对于相应的程序,以及剥夺监护人资格后如何安置儿童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案子易判,但判完后的纠纷矛盾却会给孩子心理带来更重的创伤。”
司法工作者的感受,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法律缺失造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困境。
专家认为,要切实保障未成年孩子的权益,有必要立足未成年公民平等的权利,重新建立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要把国家监护制度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只有建立国家监护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才能让整个社会真正关注未成年人权益。国家监护制度是指由国家承担孩子的监护责任,孩子从一出生就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求学保障,父母作为自然监护人,只是代国家履行监护责任,如果父母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责任,国家可以根据父母的行为评估其监护资质,并剥夺监护资格,继而由国家监护。在这种监护体系之下,父母对待孩子的观念,社会的未成年意识,会发生根本转变——孩子只是寄养在家庭中的未成年公民,父母的责任是教育、引导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才能让孩子的人格得到尊重,也才能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公民意识。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幅国外的反虐待宣传画,从成人的视角看,画面是正常可爱的孩子;而从孩子的视角看,就变成了鼻青脸肿的孩子。下面还写着:如果你遭遇了暴力,请与警方联系。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必须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生理上、精神上、经济上都要全面依附于成年人,因此当伤害发生时,他们并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甚至也缺少向外界表述自己遭遇伤害的能力。正是基于此,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应该着眼于“迅速发现”虐待行为。然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这仍然是一块空白。谁来监督、谁来举报、如何举报、举报给谁、接受举报后如何处理等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可操作的规定。缺乏强有力的“发现机制”,使得许多虐待案件持续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直到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小孩子不可能一点错误不犯,犯错后,家长如何对待与处置,确实有讲究。某专家认为,教养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只针对某一个“错”去严格管教就会有效果。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有不良行为就立刻批评责骂,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他,受了委屈就要发泄,这又会火上添油,家长的打骂会随之而来。经常面对这种屈辱的孩子,即使原来十分乖巧,也会渐渐变得相信暴力,家长盛怒之下失去理智的行为也有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管教”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以父母为中心,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管与教。但孩子都有个性,“打到你不敢”的压制办法,只能让孩子在家长面前不敢犯错,而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教导与养成”才是成长教育的正面做法。在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要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动机,然后引导他认识这种行为的可能后果。在孩子对自己行为的“不适当”有了切身感受之后,再进一步引导他去找出接下来该走的路。这样的教育是以孩子为主,能让孩子主动发现自己的过失并在自主思考下做出改变。有这样的发展过程,孩子才能真正改掉错误的想法做法,顺利成长。
8.家庭教育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提到的一个方面,如何统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是我们应当并需要采取一些切实措施的重要课题。《教育规划纲要》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上,作出了调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法”的突破性、标志性决策。这充分说明,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们必须站在振兴中华的高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家庭教育应有的定位,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状况,切实把家庭教育抓好。
当下,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假如你是某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7”,整理出一份情况汇报材料,以供领导参考。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关于家长体罚孩子现象的情况汇报 当前,我国家长体罚孩子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家长打死孩子的惨剧。父母体罚孩子会使孩子身心受伤,导致孩子人格发育不健全,甚至染上暴力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长体罚孩子的原因有:1.家长认为体罚是爱孩子的表现,能够激励孩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不尊重其独立人格。2.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有限。3.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尊重、保护未成年公民权益的意识。4.孩子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应对:1.政府建立健全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建立虐待行为“发现机制”;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未成年意识,引导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2.父母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进行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导与养成”式教育。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m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申论
国家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功能是()。
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决定,国务院主管部委可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
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定代理终止。()
社会主义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社会道德是做人根基,是为人最起码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仅包括爱国守法,还包括()。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在义利关系上,强调()。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是公务员应当回避的两种关系。()
我市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你怎样开展工作,并掀起高潮提高创建效应?
随机试题
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降低成本?
A.55%~65%B.20%~30%C.10%~15%D.60%~65%E.20%~25%脂肪占总能量的推荐比例是
A.假药B.劣药C.特殊管理的药品D.仿制药品E.残次药品精神药品是国家明文规定实行
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内行使。
S国是一个新成立的国家。其成立后,甲国代表向联合国大会提案支持S国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乙国与S国签署了两国互助同盟友好条约;丙国允许S国在其首都设立商业旅游服务机构;丁国与S国共同参加了某项贸易规则的多边谈判会议。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上述哪些国家的行为构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外购存货成本的是( )。
FOB、CFR、CIF术语的相同点有__________。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有()。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
Forthispart,youareallowed30minutestowriteanessay.Youshouldstartyouressaywithabriefdescriptionofthepicture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