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
admin
2021-06-01
33
问题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到让作者发出令世人称颂的感慨吗?
生1:我觉得不能,我见过的荷塘中,无论是阳光朗照下的碧波荡漾,还是夜色朦胧中的隐约之美,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没有美到作者写的那个境地。
师:其他人有同样的感受吗?
生2:如果是单纯欣赏美景的话,夜晚的荷塘,黑乎乎的,再怎么从多个角度欣赏,也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美丽,作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很多看似普通的景色都被“美化”了。
师:“美化”,这一词语用得倒是挺妙,那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文章第5段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叶子”“花”“雾”等这些事物都是最平常不过的景物,却在作者笔下如此生动,给人一种夜晚的静谧之感,令人心情平和舒畅,又如青雾、牛乳、轻纱一样柔软。
师:哪位同学能把他刚才所说的文段读得更如梦境一般?
(学生踊跃举手朗读)
师:作者描写得很美,我们这位同学读得也很“美”。“美化”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从刚才这位同学所读的这段话中,大家体会到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怎样的?
生3:柔和、恬淡、平静,看到这番美景时淡淡的喜悦之情。
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为什么要想象这样一种美好的“月色”?
生4:是为了增加美感而想象的,这是一种散文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
生5:现实世界的无奈呗,作者在文章第1段就说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现实无奈,只能从这些景物中寻找暂时的安慰和寄托。
师:你们两位说得都有一定道理,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寓情于景,但情感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大家可以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证实老师的说法对不对。
(PPT展示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社会动荡黑暗,朱自清不满于现状,但是却没有勇气像鲁迅那样极力呐喊和斗争,所以内心极端苦闷,只能写出这篇文章,在荷塘月夜下寻找安宁,幻想超脱现实。)
师: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出描写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语句吗?
生6: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一段,就是他通过对采莲的描绘,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幻想自己能够超脱现实。
师:你概括得很好,看来你已经基本理解文章了。文章所有的写景、叙述其实都和作者自己的心情有关,这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妙处。
问题:
请结合教学案例,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的。
选项
答案
①教师巧妙设置话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经历发表自己对于“荷塘月色”景物的个性化表达,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尊重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性。案例中,教师以“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为话题切入点,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并以“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到让作者发出令世人称颂的感慨吗?”这种强调式的疑问句,一反教材观点,引导学生依据主观感受发表不同意见,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将荷塘月色描绘得如此美丽的原因,顺势引导出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 ②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研读文本,在朗读中体味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情感。教师在学生所举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段的“美”,从而体味景物的“美”,领会作者是如何“美化”这些景物的,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引入王国维的评价,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积累。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适时地引入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经典论述,既是对上文教学内容的总结,也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概括,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④引入背景资料介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时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是对作品的必要说明,也是对学生理解主旨内涵的深度启发。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又以谦虚的态度恰当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明确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表达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解读文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rk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TaskedSstomakesentencesaccordingtotheinformationontheBb.)T:Now,let’slookattheblackboardand
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TBLTmodel)。请简述“任务”与“练习”的本质区别,并说明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缺点。
设计任务:请阅读下面学生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20分钟的英语读写教学方案。该方案没有固定格式,但须包含下列要点:teachingobjectivesteachingcontentskeyanddifficultpointsmajorst
推理(inferring)是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之一。请解释“推理”的基本内涵,简述训练该项技能的注意事项,并用英语写出两个可以检测阅读理解的推理性问题。
下面是某高中课堂实录的教学片段。T:Thankyou.Lookatthepicture.WehavelearnedWangHui’sexperiencesinEngland.Todaylet’stalkabouth
导入的作用有哪些?以“friendship”为话题为高中课堂设计两种不同的导人方式并说明目的。
下面是某初中教师在教授了“过去进行时”这一语法内容之后设计的练习活动。Activity1T:Hi,whatwereyoudoingat8p.m.yesterday?S1:Iwasdoingmyhomew
下面是一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听力课的听力材料及某个教学环节的记录。听力材料:一篇关于世界石油争端问题的新闻Teacher:Nowlistentothetapecarefullyandanswerthequestions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条要求为: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针对上述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简要说明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含义,并说明配方法在初中数学中还有哪些应用;
案例:某同学在求反比例函数,当x≤3时,求y的取值范围时直接将z≤3代入。问题:(1)该同学的解题过程哪步错了?分析原因:(2)针对该生的情况,请你设计一个辅导教学片断,并说明设计意图;(3)怎样防范这样的错误呢?
随机试题
张家和李家因为相邻关系问题经年纠纷不断,终于因为下水道的问题导致纠纷升级,经人劝解之下找到了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解。结果张家最后认为,调解委员会的主任收了李家贿赂,作出了不利于己方的协议。张家户主一怒之下告到了区法院,将李家和人民调解委员会
《安全生产法》对重大危险源的解释是,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政府单位财务会计要素的有()。
从企业总体而言,内部转移价格无论怎样变动,企业利润总额不变。()
对联“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深”的上下联意思相同,是所谓的“合掌”,是作对联的一忌。()
材料一:某高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是100%的学生也承认,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材料--:某高校几位毕业生到北京一家杂志社应聘,用人单位提出,要想解决户口或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埃涅阿斯纪》】
在SQL中,下列涉及空值的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就有更多的优势,因而种类繁多的培训班便应运而生。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