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苹果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

admin2015-04-22  29

问题 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苹果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选项

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矛盾,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大有“以学生的独特体验”取代“文本的价值取向”之势。这里的矛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没有错;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也没有错。当两个正确的答案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二难抉择的矛盾。实际上,在学生经过争议之后。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最可贵的品质,许地山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教学《落花生》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教诲”,充满了浓浓爱国之情。 当然,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孩子们在学习文本的时候能够结合时代的特点感悟到一些新的体验,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现。这种超文本的阅读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体现,应该大力提倡。但是,这只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学与时俱进,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否定。教学《落花生》即应该引导那些“愿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b5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