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养儿防老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着。根

admin2018-08-24  27

问题 【材料一】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养儿防老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着。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社会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严峻的现实是,众多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且还在坐吃老人们微薄的养老金。
    【材料二】
    “刚毕业工资低可以理解,但是人不敷出确实有些尴尬。”24岁的吴迪今年6月毕业于北京一所财经类院校,随后到北京国贸地区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在金融行业找到“铁饭碗”的他,一度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
    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吴迪感觉被泼了一盆冷水。按照公司规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需要经过半年实习期才能转正,这段时间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都只能拿到60%,再扣掉“五险一金”,实际拿到手的工资不到3500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吴迪说,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住在宿舍、吃在餐厅,每个月的花销不大。可一旦参加工作、步入社会,租房、吃饭样样都花不少钱,用“花钱如流水”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由于单位附近房租高,为了节省租金,吴迪在通州区和同学合租了一套两居室。尽管如此,他每月分摊的房租也要1500元,每月水电费、上网费加起来还要近300元。此外,每月的交通费、电话费各100元,餐费1000多元。“单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花销,就几乎用掉了我全部的工资。如果再碰到朋友结婚这些急用钱的事情,就必须向父母求援,彻底变回‘啃老族’了。”吴迪说。
    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像吴迪这种“毕业后依旧啃老”的情况并不少见。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720多万名,而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其中,四成大学毕业生还在“啃老”。
    生活负担给吴迪精神上带来一定压力。“上了十几年学,本以为工作后,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孝敬父母。”吴迪说,参加工作后仍然要靠父母资助,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材料三】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1.养成型“啃老族”: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心理,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这类群体从小养成依赖父母的心理,在成年后又没有通过学校学习掌握谋生手段,这类群体的形成主要是家庭的责任。
    2.挑剔型“啃老族”: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对工作比较挑剔而暂时呆在家里靠父母生活。这类群体大多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这主要是学校的教育制度不够全面而导致的。
    3.被迫型“啃老族”: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这类群体主要属于低收入就业人群,有工作但是还要依靠父母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结婚、买房,这主要是中国的二元结构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导致的。
    4.追求梦想型“啃老族”:他们渴望通过自主创业步入富有阶层,但由于他们所设定的目标常常不符合实际,自身缺乏社会经验,而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啃老”接济生活。
    5.丧失信心型“啃老族”:他们面对多次求职无果或在工作上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往后的就业丧失信心,不愿意再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宁愿待在家里“啃老”。这类群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遇到挫折不能进行心理调节,最后对自己失去信心。
    6.频繁跳槽型“啃老族”:他们对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而频繁的跳槽,导致最后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家“啃老”。
    【材料四】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布《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因为这些条款,征求意见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禁止“啃老”条款更是引起社会热议。
    据了解,旧版《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已经实施15年,近日对其进行“大修”。其中,“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这一特别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条款,把这部条例的“大修”工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省法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条例》的修订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目前,省法制办正在整理社会各界意见,加快调整修订草案的相关内容。据悉,修订后的《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样,2014年8月下旬,浙江省杭州市法制办拟定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部法规在保护老年人权益方面作出了多项规定.其中包括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对于虐待老人的养老机构最高可罚款3万元。
    对于立法禁止“啃老”,有人认为,父母对于是否继续资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决定权,立法实在没有必要干预。也有人认为,针对“啃老”立法有助于弥补法律空白,对“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
    【材料五】
    今年29岁的徐青(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
    大学毕业后.徐青说找工作难,徐先生便把儿子安排到同学的公司。工作了3个月,徐青说工作没意思,干脆辞职不干。尽管帮儿子联系过几个工作单位,但徐青总推说:“没意思,不想干。”自己则闲在家里睡觉、上网、要钱花。无奈之下,徐先生和朱女士将儿子徐青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儿子搬出徐先生名下房屋,限期腾房。法院审理后判令徐青在判决生效后60日内搬出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的房子。没想到判决生效后,徐青仍拒不履行。最后,被“啃老”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其实,“啃老”并非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专利。在国外,也有所谓的“啃老族”。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经济虽然在持续复苏中,但“啃老族”对父母的依赖却没有减轻,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层的人里,五分之一仍和父母同住,更有60%还在接受父母的财务援助。日本政府调查了15至34岁青年2012年的就业状况,“啃老族”的人数已达63万。从比例上来看,“啃老族”人数较2011年同比增加0.1%,创有统计的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材料六】
    “其实,让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于收入多少,而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了解社会,面对风雨。如果长期赋闲在家,会失去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宁波天封社区曾做过帮助“啃老”青年融人社会的公益项目,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认为,对未就业在家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的的确是惰性使然、不愿吃苦,而有的则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和转折点,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社区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待业在家沉迷网络游戏,靠父母供养。社区慢慢引导他到周边一些企业实习工作,虽然小伙每次都因为不适应干不久,但他逐渐体会到工作赚钱不容易。现在,他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网络游戏职业玩家,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
    对这样的孩子,迈出第一步,就可能改变一生。
    精神上不“断奶”,经济上就难以独立。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分析,“啃老族”中绝大部分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没受过委屈,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导致孩子产生“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
    网友“拒绝荣华的冰”坦言,自己也曾是“啃老族”的一员。他中专读的是化工专业,工作大多接触有毒、易燃、易爆物质,所以辞职不干,在家呆了近两年。后来,他鼓起勇气参加成考,读大专两年,毕业后到处打工,当时每月工资只有千余元。通过努力,他最终考上公务员,告别“啃老”生活。他感言:“现在只有勤奋工作,时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才对得起养我的父母,希望和我有一样经历的朋友,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问题: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围绕“啃老”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围绕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3.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选项

答案 反思青年“啃老”方能对症下药 百余年前,外敌入侵,国力衰微,梁启超对中国青年发出了“如乳虎”“如朝阳”的期许;如今百年已过,政治昌明。经济腾飞,却有不少青年蜷缩在父母搭建的“婴儿床”上安心“啃老”。青年是未来的主人,是发展的活力,只有迅速成长,才能早日担负起振兴责任。当代青年的“啃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方能对症下药,尽早痊愈。 青年“啃老”,源于自身准备不足。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聘人才愈加严格。然而很多大学生却对此知之甚少,虽然历经多年的学习,但所学知识实践甚少,也没对人生发展做出明确规划,未能准确评估个人实力,大多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结果甫一毕业,就被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击垮,不是对个人薪金期望太高,就是未能展现个人优势,结果自然只能重回父母怀抱。 青年“啃老”,源于父母养育过度。古人常用“生于后宫内院,长于妇人之手”来形容懦弱无能的王子皇孙,反观现实,当今的“啃老”青年何尝不是如此。当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中。多年来,只重视知识教育却忽视心志锤炼,使得他们娇生惯养。可以说,正是父母过度的养育使得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一直未能“断奶”。面对社会的风吹雨打,他们选择回家逃避,而父母对他们“啃老”的允许,则是又一次的纵容。长此以往,父母的过度养育使得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 当前,入职工资逐年降低,而房价、物价却在不断提高,职业发展中的任何磕绊都会让青年人的生活立即陷入困窘。我们必须看到,当代部分青年的“啃老”行为中不乏社会压力过大的无奈之举,但我们也要承认,任何一代的青年都面临着沉重的社会压力。我们的祖辈肩负着抵御入侵的职责,我们的父辈承担着改革开放的重任,当代青年的压力相较祖、父辈微乎其微。新世纪的青年只有提升个人能力,锤炼心志,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才能担负起国家发展的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早日实现。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9Gl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