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2016年陕西师大、2014年华东师大、2011/2015年华南师大)

admin2021-01-27  6

问题 试论述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2016年陕西师大、2014年华东师大、2011/2015年华南师大)

选项

答案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充分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初学西方。 在当时的中国,要在封建主义旧文化弥漫的社会里塞进若干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外,还不能提出更有效的办法。只有以“中体”为前提,西学才能有所依托;否则,它在中国没有适于生存之土壤。也正因此,“中体西用”有其积极的影响,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引进了一部分西学,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从这一意义上说,“中体”固然是实行“西用”的紧身衣,但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内又成了实施“西用”的保护伞。 (2)对近代新教育的影响。 “中体西用”是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的指导思想。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也没有摆脱这一思想,光绪发布的《明定国是诏》中宣称:“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变法中的文教政策也贯穿这一思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办学宗旨是“中体西用”的具体化。因此,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此外,“中体西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也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从而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 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3)历史局限。 ①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发表的《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但阻碍了维新思想更广泛地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②“中学”和“西学”具有完全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中学”是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的产物,“西学”是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各自还有不同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背景,二者是不可能并行不悖的。随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危机的深化,“中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它的“体”的地位也就难以维持下去。何况“西学”与“中学”又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衔接关系,规定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终究也是行不通的,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K0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