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50年代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admin2019-08-06  42

问题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选项

答案(1)动荡的保加利亚政局。从1954年日夫科夫继契尔文科开始在保加利亚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1989年,政局长期比较稳定。日夫科夫强调同苏联“全面接近”,紧跟苏联,同时也提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加利亚的条件”。保加利亚的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贫乏,但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良好。据此,它在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较重视加工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然而,保加利亚的“农工综合体”实质上是要“加速实现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接近和融合”,使之成为“统一的全民所有制”,从而有损农民长期经营的积极性。进入80年代,又遇上气候恶劣,致使农业生产连年徘徊,工业发展速度减缓,市场供应日趋紧张。在政治上,日夫科夫长期集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之权于一身,竭力树立个人威信,又制造了不少新的冤案。而且,他提出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目标,并从1984年起对占全国约1/10人口的土耳其族居民施行强制同化政策,引起一些地方武装冲突和大量土耳其族居民外迁。这一切使保加利亚表面平静的政坛潜伏着各种危机,并随着苏联东欧各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剧。各种反共势力则伺机而动,致使一次“生态公开性”的请愿活动竟成了政局剧变的导火线。1989年10月,由部分社会名流组成的“生态公开性”组织借欧洲35国在索非亚召开国际环保会议之机,连续举行各种集会,要求讨论环保问题并扩大民主与公开性,向官方施加压力。其后,10多个反对派组织联合成立了“民主力量联盟”,并进一步组织大规模的反政府集会和游行,社会动乱日益加剧。在反对派的压力下,11月10日,保共举行中央全会,执政35年的日夫科夫被迫辞职,由姆拉德诺夫继任。接着党政领导机构大幅度改组,日夫科夫被指控和监禁。1990年1—2月,保共召开“十四大”,通过宣言和新党章,决定把保共建成“新型的政党——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党”,在保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大会还决定建立保共最高委员会取代原中央委员会,利洛夫当选最高委员会主席。4月3日,保共易名为社会党。1990年8月1日,经各派妥协,新议会选举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烈夫为总统。但此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社会继续动荡,经济形势继续恶化。 (2)走向自由市场经济之路的罗马尼亚。1965年3月,罗马尼亚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乔治乌—德治逝世后,由齐奥塞斯库接任罗共中央第一书记。1967年12月起,齐奥塞斯库又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3年3月,他当选罗马尼亚首任总统。齐奥塞斯库在位共24年,他积极支持并继承了乔治乌—德治时期为争取和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基本路线,这是他能上台并长期在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执政初期,也曾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平反一些冤假错案。但在苏联出兵侵捷后,他在积极捍卫罗马尼亚主权的同时,却进一步强化国内控制,并开始排斥异己,培植亲信。当上总统后更是大权独揽,其夫人及其他亲属也纷纷进入高层领导岗位,掌握了许多要害部门。经济方面,1965年7月举行的罗共“九大”提出了一个庞大计划,要求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1990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罗共也曾多次通过“完善”经济体制的决议,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但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并未被触动,领导人对经济工作又任意指挥,各项改革决议并未认真执行。进入80年代,群众罢工、游行示威等事件日渐增多。1989年,席卷东欧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这年12月16日发生的蒂米什瓦拉市事件成了罗政局瞬变的先导,20日,齐奥塞斯库中止对伊朗的访问,回国发表电视讲话,谴责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搅乱罗马尼亚的政局和经济,并宣布该市处于紧急状态。21日中午,首都也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规模逐渐扩大至10万人以上,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示威活动向全国各地蔓延。22日中午,齐奥塞斯库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国防部领导拒绝执行命令。当天下午,在距首都约70公里的特尔维什泰附近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并于25日经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判后被处决。22日深夜,成立起以前罗共中央书记杨?伊利埃斯库为首的“救国阵线委员会”,它宣布接管政府一切权力,实行多党制和经济改革。24日,国防部队控制了局势。28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宣布实行多党制后,各式各样的新党派迅速成立并进行新的较量,原拥有380万党员的罗共则停止了一切活动。1990年5月20日,罗马尼亚举行首次自由大选,伊利埃斯库当选为总统。但是,主要反对党——国家农民党和国家自由党对这次大选不满,他们在西方国家支持下又以“反共产主义”为名,于5月24日在首都开始掀起反对伊利埃斯库的大规模动乱。 (3)未建立新结构前就破坏了旧结构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国小力弱,外界环境又多不利因素。领导人霍查坚持传统路线,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动力”。 20世纪60年代他发动“思想文化革命”,加强了国内控制。他还好走极端,刚愎自用,欣赏个人崇拜。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内的斗争长期激烈,高层领导屡遭清洗,而在群众中引起紧张和不安。1981年12月18日,甚至宣布领导人谢胡于当天“自杀”身亡。在对外关系中,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早就失和,1961年又同赫鲁晓夫公开冲突,阿苏关系破裂。随之,东欧其他国家与阿尔巴尼亚关系降格,阿退出华约和经互会。在经济上,60年代初起,阿尔巴尼亚得到中国大量援助,经济发展较快,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1976年后,阿中关系趋于恶化。1978年中国停止援阿后,阿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这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自称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理论僵化,闭关自守,不断增加国防开支,也造成经济发展缓慢。1985年4月,霍查逝世后,阿利雅接任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尔巴尼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1987年,阿开始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年,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局部改革试点。同时,在外交上趋于灵活,改善了与邻国关系和阿中关系,对东欧国家的关系有所松动,并与西欧国家开始往来。这几年阿政局还较平稳,但经济日益困难。1989年,东欧政治风云突变,尤其是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垮台,给阿尔巴尼亚带来很大冲击。进入1990年,各地骚乱迭起,外逃人员猛增。11月,阿利雅在党中央全会上首次承认过去犯了政治错误,并宣布对国家宪法要进行重大修改,同时声称愿同美苏重建外交关系。12月,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国家“政治多元化”,允许反对派政党存在。1991年4月26日,议会决定将国名“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5月,阿利雅就任共和国总统并组织联合政府。6月,劳动党“十大”将党名改为“社会党”,纳诺当选为社会党主席。但是,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危机继续发展,受西方国家支持的最大反对党——民主党在1991年12月退出了联合政府,独立工会不断掀起罢工浪潮,农业合作社纷纷瓦解。社会党束手无策,被迫与各党派协商,决定于1992年3月提前举行第二次议会大选。选举结果,民主党获票最多。4月,阿利雅被迫退休,民主党首领贝里沙当选为新总统,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历史时代告终。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SJ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