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谈谈如何抑制或减少攻击侵犯行为。

admin2018-12-13  35

问题 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谈谈如何抑制或减少攻击侵犯行为。

选项

答案 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或暴力行为,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由侵犯行为、侵犯动机(直接原因)和社会评价(从效果上看,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1)本能论。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有两种本能,一是生本能,二是死本能,死本能是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就会受到生本能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倾向转向外部,即产生侵犯行为。 ②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人类侵犯的避免,可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方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 (2)挫折一侵犯说。 多拉德等提出该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米勒对其进行了修正,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后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引起的情绪状态,如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认为侵犯是习得的,其机制为联想、强化和模仿。他认为,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惩罚能够减少一个人的侵犯冲动。不过惩罚对控制不足侵犯比较有效,而对控制过分侵犯作用不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3)替代性侵犯与宣泄。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如果不能随时发泄自己的侵犯冲动,这些冲动就会积累起来,可能导致极端暴力,或者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宣泄和替代性侵犯可以将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因此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 (4)示范非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可以通过观察习得,相应地,非侵犯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习得。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Vg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