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2

admin2010-10-17  1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2年1月10日,上海的《社会科学报》第七版上刊登了署名为晓声的文章,题目为《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此文指出:在王铭铭于1998年出版的《想像的异邦》一书中,有近10万字的内容,除了些个别的字词、语气语调、关键词连接有所改动之外,与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中译本)几乎一模一样。
  (2)《想像的异邦》第二篇与《当代人类学》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几乎相同,甚至连结构段落顺序也没有改变,只是原书中的一些小标题被删节了,王铭铭在自己所出的《想像的异邦》一书的序言部分和参考文献部分中没有一次提到美国作者哈维兰。值得一提的是,王铭铭正是《当代人类学》一书中译本的翻译者之一。
  (3) 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所撰写的《想像的异邦》一书被指认“存在严重剽窃”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一片哗然。1月14日,南方某报刊全面报道了此事的来龙去脉。紧接着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同时北大方面传出消息,对王铭铭做出严肃的处理,撤销其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全部学术职务。
  (4)王铭铭,1962年生,厦门大学研究生,尚未毕业即考取中英文化交流奖学金赴伦敦大学留学,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伦敦城市大学、爱丁堡大学、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大中国学术城曾介绍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人类学研究,在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区域研究、宗教人类学、汉学人类学等方面有专长。”王铭铭作为人类学的知名专家,亦因著作多而闻名于业内,据有人统计,他近几年内一连出了十几本书,且著作一直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5) 署名晓声的作者,真名为王晓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级文艺理论专业博士生,当他发现了王教授抄袭他人著作的行为后非常生气,于是便写了文章,只是想“打击一下,借此事攻击一下这个现象”,并认为学术打假,重在体制。
  (6) 据《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8日报道: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自成立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联合办公室以来,首次向媒体公布了2001年度的“打假成果”。
  (7) 基金会的材料表明,截止到2001年12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联合办公室共收到举报76件,其中,举报内容涉及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10件、弄虚作假13件、专家评审不公20件,以同一内容重复申请2件、滥用科学基金经费7件,冒名申请4件,受资助单位及委内管理问题等20件。经调查组核实,对有关人员或单位提出报道批评或内部批评8件,取消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3件,追回科学基金资助经费2件。  
(二)请你以政府调研员的身份,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不多于1500字。

选项

答案            让盗名者名誉扫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说得太本质,也太绝对。世上还是有一部分重名甚于重利的人,或者至少是先求名而后求利。在由名而得利亦即名利双收的过程中,名仍然是主导因素,利则更像是对名的回报。在公序良俗比较健全的社会,学者、科学家、法官、律师、医师等就是这样一些靠名声吃饭的人,“德高望重”、“冠绝一时”、“灵魂工程师”等赞誉之辞,就是对他们中间出类拔萃者的最高奖赏(这里不包括演艺界、体育界的名人、明星,以及一些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娱乐明星”的作家、艺术家之流,因为这一领域的市场规律有时恰恰相反,越是“问题人物”可能越吃香)。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因涉嫌在自己1998年出版的《想像的异邦》一书中,几乎一字不漏地抄袭自己1987年参与翻译的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一书内容达10万字之多,近日已被北京大学撤销其包括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所有学术职务。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原本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涉嫌剽窃并被严肃处理的事件被公开曝光,在学术界甚至在社会上都可谓丢尽了脸面。在我的记忆中,针对一起学术丑闻,学术“从重从快”处理,媒体大大方方点名,不留下半点“为贤者讳”的余地,这大约还是第一次。   去年底中国科学院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被除名”的消息,后来经记者进一步采访,得知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旧闻”了(其中一人被除名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假如当时就将被除名院士的尊姓大名、事迹及行状公诸于众,岂不是更能显示科学界整肃世风的决定,更能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博士生导师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无非是为了使自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以早日名扬学界,功德圆满。但他为了求名而盗名,违反了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以偿博得美名,反而马失前蹄,身败名裂。   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一定就是对他意义重大的东西,让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求而不得,或者将他已经获得的东西一举剥夺,都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和最致命的惩罚。靠名声吃饭的人,社会一般不便像警察监视在押疑犯那样对他们施以严密的监控,而更多地寄希望于他们洁身自好,严于自律,所谓“位我上者辽阔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所以,一旦他们放松了道德自律,做出了有损自身名誉、辜负社会信任的事情,就理应受到比常人更严苛的惩处,以此增加他们道德违规的成本,促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惜自己的职业声望。   在一些发达国家,法官、律师、医师等一经被证实有道德污点,很可能立马就会被取消执业资格,乃至被终身禁入。我们要是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再怎么求名心切,恐怕也不至于像王铭铭那样,仅仅为了盗得10万字的“学术成果”,就甘愿承受毁掉自己前程的巨大风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q8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