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dmin2018-07-10  56

问题 简述明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选项

答案明中期后,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加深,有识的思想家怀着经邦济世的强烈责任感,希图对儒家思想的传统形式加以改造,为现实统治服务,王守仁的“心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心学”理论具体表现在: ①提出“心外无物”的著名哲学命题,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②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所以要认识伦理纲常之“理”即所谓的“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 ③认为所谓的“致知格物”是指人们应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名教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行合一”学说,就是在这种要求行为和良知相一致的基础上提出的。若是人们心中产生了某种“不善”的念头,也必须立即“克倒”。 ④他和朱熹一样,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只要人们认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此他竭力鼓吹人们“去人欲,存天理”,这实际上是宣扬宗教式的信仰主义,让人们自觉遵从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王守仁的“心学”理论,无限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将“心”看作唯一的存在,这一学说与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大相径庭,树立了一个反传统的标杆,这对晚明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lX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