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
admin
2015-06-23
65
问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荒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2.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择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
生: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生: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一路随队缓缓行,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谁体会!
5.讨论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3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4~6节)直接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6.再次朗读课文。
三、研讨课文、体味情感
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那么他们又是因何而“悲”,又是缘何而“苦”?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2.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情况。
3.课堂交流讨论
答案参考:
(1)久役在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
(2)寝食难安——猃狁孔棘,载饥载渴。
(3)战斗惨烈——“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
(4)音讯隔绝。
(5)归乡路遥。
4.请同学们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白天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在荒凉的边塞营地会谈些什么呢?
(1)两人一组进行交谈。
(2)请两组当堂表演,师生点评。
四、综合训练.提高能力
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课堂讨论。
查阅有关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评价资料。
参考答案: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
“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美好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2.下面是古人对《采薇》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日:“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世说新语•文学》《诗》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句。——宋祁《宋景文笔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投影]比较下列两首诗的异同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案参考:
相同之处:都是边塞诗,都反映征人思乡这一主题,都写了战士们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起笔都不凡.意境开阔壮美
不同之处:王之涣诗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调是悲而壮的。王昌龄诗却未把征人的愁思描写一番,而是慨叹征人不还的原因是没有名将守边,以致外患频发,使诗另开辟出一层新意。
五、以竞赛的方式背诵课文。
问题:
16.以上是一位教材在讲解《诗经•采薇》一文时的教学实录,其呈现出哪些特点?请认真阅读之后回答。
选项
答案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古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因古诗文文字本身的艰深及表现的内容又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诵读效率,没有兴趣肯定是不行的。在本教学设计中,诵读贯彻始终。在感知课文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在文章结束阶段,又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来背诵课文。这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也一改以往学生单调乏味、苦不堪言的背诵情状。(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体感知,疏通文意阶段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及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字词,此种方式好处有三:①可以改变在古文课上老师唱独角戏的吃力不讨好的局面;②学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真正不理解的地方;③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研讨课文,体味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说话的方式走进文本,走进古代士兵的内心世界,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征人思乡的古诗词,这实际上是为学生做知识储备,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bk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装修合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甲向律师丙咨询,内认为根据合同法,乙的行为构成违约,如提起诉讼,有较大胜诉把握。丙的分析体现了()。①法的强制作用②法的评价作用③法的教育作用④法的预测作用
下面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的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是()。
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的角色。
从我国国情出发,探讨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需要()。①具体分析每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②合理的想象和创新思维③在分析不同方案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④运用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以下不属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特征的是()。
每年的9月30日是我国的烈士纪念日,各地都会举行纪念烈士活动。一个曾经苦难的民族,因为有了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一个曾经落魄的国家,因为有了不绝的脊梁才可以重铸辉煌。真正的英雄,具有深刻的悲壮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我们的民族脊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傅雷家书两则》原文1954年10月2日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
随机试题
《诗经》中甩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是【】
A.艾滋病B.白喉C.结核病D.淋病E.梅毒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可以采用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的传染病是
公路路面施工劳动力配置不应包含的工种是()。
港口在一定时期内为船舶装卸货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
下列所得中,应按“偶然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 )。
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巨大,因此多媒体信息的压缩与解压技术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复试真题)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玉米免缴增值税。()
现行刑法对下列哪些情形有溯及力?()
[*]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