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给定资料 1.丁林每到周末,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带着妻子、女儿到父母家吃顿饭。每次父母都忙得乐滋滋的,最喜爱听丁林和妻子、女儿报告一周状况,尤其小女儿是全家聚会的“大活宝”,其乐融融。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每次回家聚餐,他们一家三口就开始围着手机转。“我先
给定资料 1.丁林每到周末,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带着妻子、女儿到父母家吃顿饭。每次父母都忙得乐滋滋的,最喜爱听丁林和妻子、女儿报告一周状况,尤其小女儿是全家聚会的“大活宝”,其乐融融。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每次回家聚餐,他们一家三口就开始围着手机转。“我先
admin
2020-11-20
48
问题
给定资料
1.丁林每到周末,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带着妻子、女儿到父母家吃顿饭。每次父母都忙得乐滋滋的,最喜爱听丁林和妻子、女儿报告一周状况,尤其小女儿是全家聚会的“大活宝”,其乐融融。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每次回家聚餐,他们一家三口就开始围着手机转。“我先发个微信,看看朋友图的重视度”,“我玩会手机游戏,等会就吃饭”,就连女儿也开始闹着要玩手机。几回下来,父母脸色都变了,“若是再玩手机,还不如出去吃饭,下次你们也别来了!”父亲生气地说。
上述场景已非鲜见,有网友调侃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一家人围着吃饭,你玩你的手机,我玩我的手机,一言不发。
近日有媒体就“聚会大家都在玩手机你怎么看”话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4.5%的人表示对此现象无法接受,认为“聚会时大家面对面的社交场合,每个人都玩手机和发微信,和在家里对着虚拟世界没什么两样”。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又不自觉地充当着“手机党”——“当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我还能干什么呢?”
随时随地上网,虽然方便获取各种信息,但似乎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反而让人更加疏远。在一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们在谈话时,仅仅是出现手机,就足以对人际亲近程度、关系和谈话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我和我女朋友以前有说不完的话,自从她换了智能手机后,我们约会时中间多了个“第三者”,她总对着手机微笑,把我晾在一边。”热恋中的小王打趣道。
人们研究发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的人际宽度是150人。也就是说,人们的精力可以处理150人左右的人际关系。这会让人感觉心情轻松愉快,而不至于“人际过载”。然而现今,人们已习惯于见面就互相交换微信等社交账号,在朋友圈越来越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过载的尴尬。因为虚拟社交圈的人数过多过杂,人际关系的复杂度也在急剧扩大,交际心理也发生变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不敢说真话甚至不敢发朋友圈,原本为基本交际而使用的网络互动软件,反而成为画地为牢的工具。
有人开始呼吁,不要让玩得发烫的手机,占据了太多抬头张口的时间,哪怕是个微笑的瞬间。
“我刷的不是微信朋友圈,而是自我存在感,别了,朋友圈;别了,被绑架的时间。”在发布最后一条“朋友圈”,90后男孩关闭了朋友圈功能。
“信息疲劳”后,一些人开始选择逃离,甚至为摆脱这种“上网症状”,避开手机跑到乡野待上一周,结果发现没有手机的日子反而更让人舒心,因为当目光转向自然、转向周围人群的时候,心灵反而得到了更多满足。
2.美国知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信息学教授洛里亚.马克带着她的研究生在两个美国的科技公司对那里的员工做了一千小时的观察。他们发现,办公家里的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电话、电子邮件或同事打扰,而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早先的任务上则需要25分钟之久,这些数字让人困惑。如此一来,人们如何能把工作做完呢?英国随笔作家比科.伊耶更是由此引申说:“这意味着我们永远追不上生活。”在手机、电子邮件发明之前,发一封邮件的成本显然比现在的电邮高,人们不会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回复邮件。现在完全不同,以至于一名神经科学家10岁的儿子在被人问他爸爸做什么工作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他的工作是回复电子邮件。”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屏幕解锁应用程序对15万手机用户的检测统计数据称,普通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约110次,据测算这相当于高峰时段每6秒或者7秒就看一次。人们已经习惯过不了一会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手机屏幕按亮看一下,甚至会中断谈话去查看往来消息。各种手持设备让人们随时随地在回复应答,而重度使用者甚至连睡觉都跟移动通讯工具在一起。
加拿大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总结说:“我看不看这个信息?我是否要回复一下?我是继续手上的工作,还是先做另外那件事?虽然都是一些小的决定,但它们也在消耗人脑的能量,加重大脑负担,带来困惑。”
类似情况正在发生且似乎有加重的趋势。例如微信,早前订阅十来个订阅号的时候,每日一条推送的体验显然是愉快的。但是,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害怕错过“重要信息”已成习惯,而“贪多”又是人类最难克服的。特别是面对免费的诱惑时,普通大众更加难以抵挡。于是,订阅号越来越多,几十甚至上百个也并不少见,“过载”的日益严重,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新的信息推送弹出,然后条件反射式地去应对,无休无止。又无法及时处理时。哪怕不是使用者,心理的焦灼感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
研究者认为,人们着迷于微信、微博,有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去查看最新消息,这可能与人脑中的多巴胺有关。有了互联网,由多巴胺带来的欲望能够快速得到满足。比如想要跟朋友说话,那就立即发一条信息给他,在半分钟之后得到回复,然后你就想要继续回复,这形成一种“想要”和“满足”的循环。每一次满足都带来更多的欲望。
欲望越大往往困惑越多,比科.伊耶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就很不满意,“我越来越像是急诊室医生,永远处在待命状态,需要让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又在杂乱的桌面上找不到处方。”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4%,其中日均手机阅读时长更是首次超过了1小时。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手持书本、报刊阅读可能会越来越少。
这是阅读的革命。在赞叹信息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便利时,也有人对此表示忧虑,智能终端阅读的一大特性是碎片化阅读。“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中断的时代’,移动设备增值并一直处于运行状态,读者时间的碎片化越来越强。”南加州大学访问研究员詹姆斯.肖特说,在此“中断式阅读”情境中读者获取的往往是碎片化信息,这类信息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往往不够严谨、全面。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碎片化信息主要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大多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的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的多的信息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导致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花了成倍的时间精力,或许什么都没有得到。
长此以往,极可能是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的网络。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书中就曾指出,互联网阅读不仅代替不了读书,相反,它还把我们的大脑变得浅薄。
“理性思维,需要通过纸质媒介而不是电子媒介来培育。”中山大学教授张某解释,与纸质媒介相比,电子媒介是更多娱乐化、快餐式的消费。在阅读报纸与图书时边想边看,边获取边琢磨,更容易对问题产生整体性与历史性的思考。
在不少人看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碎片化阅读不算“阅读”,只能算是“浏览”,他们担忧这样的阅读方式会产生因为快和不深入理解所造成的认知歧义一一如果人们总是满足于浅尝辄止的阅读,满足于精神食粮的快餐化,却忽略深度思考的锻炼和心智的培育,则是种悲哀。
4.信息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最新信息调查报告(简称“Q报告”)显示,人们自认为比过去更加“消息灵通”,但海量庞杂的信息又使人感觉“无所适从”甚至“不堪重负”。
报告提到,每天数以亿计的网络信息被产生,被分享、被接受。其中只有20%的搜索结果可靠而有用,94%的人感觉信息过载。据悉,一名网络用户平均每天接收如下信息:5400个单词,长度相当于一部小说,443分钟的视频,相当于4部好莱坞大片。“在沉溺于碎片化信息的时间,别人或许已经看完一本有趣的小说、一部精彩的电影,为一场紧张的球赛呐喊或者叹息。”
报告分析说,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信息贫瘠的状态,谁拥有更多信息,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资源、控制力和安全感。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流动速度加快,受众的安全性和确定性也快速提升。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短短十几年人类就从信息匮乏期进入过载期。当信息量太大,我们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漏掉了什么,整个人类又一次进入了因为信息量太大而导致的不安全状态,这种整体性的不安全感对社会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报告认为,当信息传播由大众传播时代的“发布一一过滤"模式转变为互联网社交时代的“发布——过滤”模式时,人们面临着越来越高的信息过滤成本,同时也总是因“害怕失去”而忐忑不安。信息过载时代有三个特征(或原因):一是网络容量的海量性。内容生产者无需像传统媒体人那样受制于时段或版位;二是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是媒体;第三,信息时代的人们对于信息有一种过度崇拜心理,存在着信息焦虑和信息依赖等心理,人们变得一刻不能离开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过度需求也会刺激信息的超载,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先进,人们的依赖感只会更重,信息焦虑心态或许会愈加放大。
Q报告最后预测,信息过载将成为未来10年威胁网络自由的四大问题之一,参与调查的1400位技术专家认为,信息过载制约内容分享,“信息、数量的过度影胀可能将我们淹没其中,找不到方向”,“好的一面是群体智慧,坏的一面是信息泛滥”。
5.针对信息过载问题,某国的W信息研究中心近期也发布了一个报告(简称“W报告”),该报告首先指出,有将近七成的人认为丰富的信息能帮助自己简化生活,接近八成的人说他们很享受这么多的信息,但也有两成的人感觉信息太多了,给自己造成了压力,这个比例比10年前要低。可见,并不是说信息量增加,感觉到信息过载的人就会变多,大部分人有管理信息的信心,认为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自己管理生活,而且自己也能轻松判断哪些信息比较可信。
那么,感受到信息过载压力的,又是那些人呢?研究者发现,这跟人们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年龄都有关系,家庭收入在3万美元以下的人群里,有四分之一的人都觉得信息过载,而那些家庭年收入在7万5千美元以上的人群中,只有大概七分之一的人感觉到信息过载。大学生比高中以下文凭的人更能适应海量信息。值得注意的是,65岁以上的老人,有三成都感觉信息过载,但是在18到29岁的年轻人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有信息过载焦虑。
研究人员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设备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同时使用这两种设备的人群里,超过70%的人表示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简化生活。但是那些较少接触电子产品的人,就更有可能说,信息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复杂,管理信息很有难度,他们普遍感到压力,有时候在庞杂的信息海洋中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W报告这种相对乐观的结论,跟上述Q报告的观点有很多分歧。对读者而言,这似乎恰恰是信息过载时代,多种信息给人“无所适从”的一个有趣例证。
6.对于过载的海量数据,最值得关注的是人们被信息的洪流淹没了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力,从而被数据轰炸,被技术绑架,变成“信息的奴隶”。而庞杂信息的不确定性,极易让人迷失,降低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力,若是外部环境提供温床,信息管理失控的事故就极易发生。
微信公众号是近年火爆异常的一个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但其中也是鱼龙混杂,许多公众号运营者,本身并无足够内涵,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运营。在家人的微信群里,长辈们经常转近年频发的电信诈骗案,可算是信息管理失控的典型样例。2016年7月19日,高考录取新生蔡某接到不法分子假装某真人秀栏目组发出的虚假中奖短信,蔡某回拔短信中的电话号码,被嫌疑人诱骗点击登陆钓鱼网站,并填入相关个人信息,随后,嫌疑人又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账户汇款,分三次共汇入9800元。一个月后,类似网络信息诈骗案同样发生在大学生徐某身上,8月29日,一名5 3岁的某大学教授也被骗走1760万房款,9月7日,吉林某大学生也遭受电信诈骗,损失5000余元,接二连三的信息失控案,引发全国人民的较大关注。
复旦大学教授杨某分析说,被骗者与学历高低无必然关系,也并非一定是缺乏人生经验。实际上有人生经验的人甚至信息业内的高学历人士,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被欺骗,为了增强说服力,他举例说曾有一名业内专家的手机被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击中,向多名好友发送一条消息,内容为“我是某某某,这是我帮你拍的一个小视频”,并附上一个链接,一夜之间,这名专家的多名好友点击链接,造成财物损失,“要知道这个专家是网络信息安全的资深人士,他的朋友也有很多是信息安全相关的从业人员,所以无论是天真少女,还是有经验的社会人士,或者是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都很难逃过这类诈骗。”因此,如何在日常海量信息中辨识真伪,做好信息管控,可以说是每个现代社会人的必修课程。
为了应对信息欺诈和谣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院和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合作,尝试推出《“谣言”分析报告》,盘点“你最想掐死的小道消息”,他们对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加以文本分析,发现其中65%的主题围绕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类文章有着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
面对真伪并存,鱼龙混杂的各类消息,如何做好信息管控无疑非常重要。研究者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主的信息过滤机制,掌握一些必要技巧,学会选择、取舍,去除信息中的杂质,分析沉淀下来,进而形成正确的信息观一一信息的核心价值在“真”,不在“多”。在数据爆炸时代,由于过滤信息的成本远离了获取信息的成本,于是,“沙里淘金”的价值格外凸显,否则,你知道的越来越多,却不注重思考;你存贮的越来越多,却不认真消化;你滥采杂收,却不懂得辨析,最后所得钓也就相当有限。
中山大学教授张某认为“在海量信息背景下,设置屏蔽,关闭自我”是个体加强策略应用,不断自我优化的结果,为此,他还特别提醒人们,“莫贪多,贪多必乱,追求量少质精往往受益最丰,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的这一古训在现代信息社会依然不乏启示意义。
“现在动态信息太容易获得,独到的观点、深度的理解却极为稀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某认为,对于信息的制造者,同样应具备现代信息观:一方面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提供真实而准确的信息,不以量多为胜,而以质精优先,他强调,大众媒体通常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负责信息的整理与筛选,现在其职能也从“选择”向“整合”转移。提供给受众全景式的图像,而不是庞杂的碎片化内容,对于任何媒体这都是信息过载背景下的生存之道。
7.为防范电信诈骗,政府有关部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以下是邀请座谈会上各方代表们的发言记录:
代表A:前几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把我的身份证号、车牌号、家庭地址说得清楚楚,然后告诉我说很幸运被选为他们的VIP俱乐部会员.可以优惠价购买他们的商品。我想想都后怕,我的个人信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是应该要好好想想了,业务“一事一授权”,做到步步留痕、事后可追查,这也可防止内鬼泄漏信息。
代表B:我觉得你们应该多些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不是口号,而是理念。只有真实的理念才会发挥作用,犯罪分子是和尚,平台是庙,俗话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平台是电信诈骗的放大器,掐断利益链的这个环节,就抓住了蛇的七寸。现在的问题是,管理手段有,但在落实的环节,由于利益原因出现了扭曲。
代表C:社会上很多人都提到监控漏洞,其实,不是我们监管部门不作为,我们也有我们的困难,我们打击的力度一直都很大,但为什么案件还是层出不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家要知道,简单的电信网络诈骗只需要不多的人员,借助手机、银行卡、群发器就可以完成。即使我们抓到了这些诈骗的人,对他们的法律定性也难,且涉及的罪名处罚都不重。电信诈骗属于“非接触式”犯罪,环环相扣,很难留下诈骗的准确痕迹,电信诈骗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使得发现、跟踪和抓捕有很大难度,每次破案投入成本很大。
代表D:我觉得,从根本上说,还是电信部门没有完全担起主要责任,工信部2016年下发号称“史上最严实名制”的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截止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然而,据我所知,一些地方电信业务不够彻底以及互联网上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服务的产业群,都给骗子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漏洞。电话卡实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销商采取“养机”手法,所谓养机,就是一人五卡,一个实名,经销商就将另外四个卡,注册成同样的实名,然后卖给别人,造成170、171号段卡大量落入骗子手中。手机名实不符,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经销商上面的虚拟运营商,对“养机”行为听之任之,利益动机是为了扩大规模,好从运营商那里获得更大资源。虚拟运营商上面的电信运营商,同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虚拟运营商完成更多的任务,好让自身的业务规模更大。
代表E:近年来,我们电信部门为阻击诈骗投入巨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我们知识通讯暇务商,只提供信息服务,基本不涉及资金转移问题,诈骗汇款渠道主要是银行ATM,管住了这个渠道,犯罪分子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得逞了。所以,银行终端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代表F:我最近看到的资料显示,专业性越强的电信网络诈骗罪犯实施的诈骗越隐蔽,其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越复杂,最终目的是逃避打击。比如改号软件,建立伪基站等。这方面问题不彻底解决,怎么可能有效遏制诈骗势头呢?
代表J:我来自计算机病治理公司,谈谈我的看法。其实,也可以设计市场经济力量参与进来的,有骗子,这反而给专业化的安全公司带来生意,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些软件发挥防护作用。例如,手机软件商推出的标记功能,可以有效抑制诈骗信息的扩散,效果还是不错的。还有,要让老百姓懂得一些防诈骗的知识,这就需要一些技巧,语言一定要简洁,印象一定要深刻,例如反复强调看好密码、验证码,绝大多数电信诈骗都过不了此关。同时.要开发快速验证服务、救济服务,至少,可以减轻受骗者的损失。
代表H: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苛责被诈骗者是因为“心态不好”“阅历不深”,这无疑是残忍的,但让老百姓知道一些基本的防身术抵御外来危害,却很有必要,特别是在面对鱼龙混杂的社会信息时,能保持些定力,要懂得一些过滤信息和识别真伪的办法。至少要懂得警惕,有便宜事情落到自己头上,要多想几个为什么,不要有贪小便宜心理,要知道,天下掉馅饼之日,往往是上当受骗之时,什么中奖呀、换积分呀、有大优惠呀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信息看看就好,很多时候不要去理会、去当真。
作答任务
请根据“给定材料1—3”,概括人们不能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求:表述准确、完整;分条概括,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
1.影响人际关系。网络社交使朋友圈越来越大,导致人际关系复杂,交际心理小心谨慎,降低人际亲近程度、关系和谈话质量。 2.降低工作效率。频繁被电话、电子邮件打扰,分散注意力,干扰专注工作。 3.加重个人负担。一是对信息怕错过又贪多,导致信息过载而产生心理焦灼。二是随时随地回复应答,虽然能够满足欲望,却也带来更多欲望,加重大脑负担和困惑感。 4.影响理性思维的培育。一是碎片化阅读让知识结构变得零散,极易被遗忘,浪费精力。二是碎片化阅读忽略深度思考的锻炼和心智的培育,让大脑变得浅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Iy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申论
公安招警
相关试题推荐
甲向乙于5月1日发出一要约,后反悔欲撤回,遂于5月3日发出撤回通知。要约于5月5日至乙处,但因乙外出,未能拆阅。撤回通知则于5月6日到达乙处,乙于5月7日返回家中。则此要约()
根据所给文字资料回答问题2006年,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5295.42千公顷,增长1.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4202.22千公顷,增长1.1%。油料种植面积920.23千公顷,增长2.75%。棉花种植面积135.61千公顷,增长1.9%。蔬菜种植
全民所有制范畴尽管使用了几十年,但这—范畴是人们对马列经典作家某些设想进行教条式演绎的结果,并不是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现实存在的经济关系进行抽象的结晶。由此可以推出()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激光具有双重“性格”:经实验,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能量粒子。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一个男人或者被看作丈夫,或者被看作父亲一样。激光由粒子组成,它像一切波现象那样拥有频率和波长(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激光
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______,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灾变规律,______或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一门把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以综合形成的新学科_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参观团应付给一家饭店300元的餐费,且规定由参观团内的所有人平均分摊。因其中5人没有带钱,所以其余的每个人又拿出来10元,则该参观团共有()人。
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
垃圾邮件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凡是未经用户许可就强行发送到用户邮箱中的任何电子邮件都可称作是垃圾邮件。垃圾邮件具有批量发送的特征。内容包括赚钱信息、成人广告、商业或个人网站广告、电子杂志、连环信等。垃圾邮件可以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良性垃圾
随机试题
患者女性,52岁,尿毒症患者,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该患者腹腔内的腹水量至少为
A.抗体B.补体C.抗菌肽D.穿孔素E.干扰素具有酶原活性,活化后可清除免疫复合物的免疫分子是
可较好显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内弯移位的是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下列案件,哪些可以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
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顶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矫正、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称为()。
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
特雷诺比率大于市场指数组合的超额收益表示( )。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区食药局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为由对甲公司作出罚款300万元、责令停产停业一年的决定。甲公司不服,向市食药局申请行政复议。市食药局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为由对甲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首先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对于屡教不改者,可以劝退或开除。()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