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
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
admin
2017-09-01
52
问题
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
选项
答案
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共存、和战交替、民族融合趋势加剧。有宋一代,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关系错综复杂,民族融合也同时进行。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夏的关系时好时坏,决定关系好坏的是利益和力量。宋在对辽、金、夏的战争中以失败居多,多以和亲、纳贡收场。宋与辽、金、夏的关系缓和多表现为设置榷场互市、互派使节。宋代与西南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虽然也时好时坏,但是以友好居于主流。吐蕃、大理势力较弱,处于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而宋朝各方面都较为发达,因而宋朝统治者为维护西南安定而采取笼络少数民族政权中的上层人物的策略。宋朝边患主要在北方,统治者关注的目光也主要在北方。在少有的几次大战中,宋朝多占据上风,却没有力量一举扫灭吐蕃、大理。因而,宋与它们的关系较少出现极其紧张的局面。 元朝民族关系更为复杂,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相伴而生。慑于蒙古人强大的攻势,周边少数民族都表现出顺服。因而,元朝民族关系主要是统治疆域内部不同民族的关系。在元朝统治区域内,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推行“四等人制”,由上而下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随着亚欧大陆被蒙古铁骑打通,一些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中国,与内地人通婚、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代民族关系也比较复杂。蒙古人退出在中原的统治后,势力依然强大,建立的北元时常对明朝北部边陲造成威胁。明朝对北元以武力对抗为主,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有时也有主动进攻。为防范蒙古铁骑的侵扰,明朝设置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边重镇”。双方关系缓和时,明朝在边地设置互市场所,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西域,明朝设置了赤斤蒙古、哈密、沙州、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等八卫。在西藏,明朝进行了宗教改革,调和西藏民族、宗教关系,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在云贵一带,明朝推行改土归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促进内地汉人与少数民族融合。 清朝民族关系同样复杂。清初统治者推行“旗民分治”政策,优待满人,轻蔑汉人。随着清朝统治者汉化程度加深和汉人加入政权,满汉逐渐融合,地位趋于平等。早在清军人关前就已经实行的满蒙联盟在有清一代基本得以维持。清前中期通过对西域分裂势力的连续打击,设置伊犁将军,稳定了局势,改善了民族关系,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在西藏,清朝采用金瓶掣签制度选出西藏上层,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清朝还在青海设置了驻西宁大臣,加强统治。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民族关系出现了新情况,即中国各民族共同对抗外国殖民势力。康熙时,清朝与沙俄对抗,签订《尼布楚条约》,清后期又屡屡对抗东西方列强。通过抵御外侮,各民族增强了凝聚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KH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历史学313题库学硕统考专业分类
0
历史学313
学硕统考专业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元朝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________,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_________。
陈桥兵变(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周世宗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
牛李党争(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开皇律》(兰州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均田制(北奠)(南开大学2013年中国历史真题)
僧祗户与寺户(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
淝水之战(山西大学2012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
随机试题
试述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
A.α、β、γ射线B.131碘、32磷C.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兀介子束和高能X线D.紫外线E.红外线可以用于内用同位素治疗的是
显影液中常用的抑制剂是
牛黄、羚羊角主治龟版、鳖甲主治
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患者,女,40岁。症见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泻痢下重,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所致,宜首选的中成药是()。
下列哪一案件不可以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也属于会计工作社会监督。()
设曲面积分其中S+为上半椭球面:的上侧.(Ⅰ)求证:(Ⅱ)求曲面积分J.
Initsvariousformsfromfictiontodocumentary,themotionpicturehasbecomeasignificantelementofcontemporaryculture.I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