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李、王二人因琐事发生争吵,进而互相推搡,众人劝阻无效。李恶言相向,激怒王。王冲向李,挥拳照李胸部打击,由于李躲闪,拳头正中李的头部,李当即躺倒在地,不省人事。后王与众人将李送往医院,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李患有脑瘤,其是因受外力打击致脑瘤破裂而死亡。
李、王二人因琐事发生争吵,进而互相推搡,众人劝阻无效。李恶言相向,激怒王。王冲向李,挥拳照李胸部打击,由于李躲闪,拳头正中李的头部,李当即躺倒在地,不省人事。后王与众人将李送往医院,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李患有脑瘤,其是因受外力打击致脑瘤破裂而死亡。
admin
2013-09-02
60
问题
李、王二人因琐事发生争吵,进而互相推搡,众人劝阻无效。李恶言相向,激怒王。王冲向李,挥拳照李胸部打击,由于李躲闪,拳头正中李的头部,李当即躺倒在地,不省人事。后王与众人将李送往医院,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李患有脑瘤,其是因受外力打击致脑瘤破裂而死亡。
试分析:
(1)王的行为与李的死亡结果之间有无刑法因果关系?
(2)王行为时在主观上持何心理态度?
选项
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运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危害社会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有了因果关系并不一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还须具备另一基础即罪过。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以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其特征有: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因果关系在时间上的特点。作为原因的现象必须是先于作为结果的现象出现的。二是因果关系的目的性。 (3)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一般来说,只有在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才能具有客观基础。 (4)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有时会表现出“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复杂情况。 (5)要注意不作为犯罪中因果关系的特殊性。 (6)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 本题答案为: (1)王的行为与李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李的死亡结果显然是由于王的拳击所引起。 (2)王在主观上存在过失。王虽不希望也不放任李的死亡,但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是应当预见而未预见,以致该结果发生,所以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fq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综合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人类心理基本特点主要有:概括性、目的性(预见性)、——和社会制约性。
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
某大学的某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其中,1个是哈尔滨人,2个是北方人,1个是广东人,2个在法律系,3个是进修生。因此,该寝室中恰好有8人。以下各项关于该寝室的断定是真的,都能加强上述论证,除了:
甲公司于2003年5月出售的商品因质量问题导致李某受到伤害,李某为此状告甲公司,要求赔偿损失12万元,至2003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做出判决。甲公司根据诉讼的进展情况和律师的意见认为,甲公司的此项诉讼很可能败诉,且赔偿金额在8万元~10万元之间,为此甲公
应认定为抢劫罪的有()。
监护人应当承担的职责包括()。
甲、乙、丙共有的牲口致他人损害,甲向受害人支付了全部赔偿金后,()。
甲重金雇用乙杀丙。乙接受雇佣并领取相应费用后为杀人做准备,其间得知丙的势力很大,怕遭到报复而放弃杀丙行为,并退还了其领取的费用。甲构成()。
随机试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下列关于戒酒综合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Frenchdailylifeisdominatedbytheworkingweek.Peoplewillbeuparound7a.m.togetthechildrentoschoolandtocommut
按照组织形式不同,可以将基金分为【】
患者66岁,女性,55岁绝经,近2周出现阴道出血。患者从未生育,绝经前月经不规律,否认应用过雌激素替代治疗。并患严重糖尿病,现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查体:患者呈肥胖体态,体重86kg,身高159cm,BMI=34kg/m2,BP150/90mmHg,T37
申请取水应当提交的材料包括( )。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的危险部位包括()。
市话全塑电缆的型号中,分类代号HP代表电缆为()。
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规避策略是()。
【2015.辽宁鞍山】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随机应变,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思维具有()。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