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8年第4期《中直党建》杂志剖析了一起典型案例,题目是《某部委一局级干部为何因微信群被处分》。文章中说: 中直机关某部委局级领导干部董某,2015年春节前,召集在北京工作的老乡聚餐。其间,经董某提议,创建了“在京老乡精英会

admin2022-06-21  28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8年第4期《中直党建》杂志剖析了一起典型案例,题目是《某部委一局级干部为何因微信群被处分》。文章中说:
    中直机关某部委局级领导干部董某,2015年春节前,召集在北京工作的老乡聚餐。其间,经董某提议,创建了“在京老乡精英会”微信群,董某自任群主。
    此后,董某以老乡中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较成功的商人为主要对象,不断扩大该群规模,使群人数最多时达到400人。为提升群活跃度,董某积极组织线下联谊活动,并被推举为线下活动秘书长。
从组群到2017年年底,全群性线下联谊组织4次,小范围联谊或聚餐则不计其数。董某号召“有事找群员”,群内成员利用该平台互通政、商信息,一些领导干部为群内商人介绍工程项目,一些商人则为领导干部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有的甚至存在权钱交易现象。
    本案的焦点是,董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纪及构成何种违纪。我们认为,董某的行为违反了党的组织纪律,应按照2016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追究其党纪责任。
    第六十八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董某的违纪行为“情节严重”,应依纪追究其党纪责任。此外,对群内其他党员领导干部涉及的违纪违法行为,也要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
    互联网时代,微信群、QQ群等社交工具,因其广泛性、及时性、便捷性,已经融入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所以,会用、用好网络社交工具,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时代使命。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微信群、QQ群等社交工具,作为一个中性的交互平台,承载何种内容,带来何种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的人。案例中的董某,就是从组建老乡群开始,一步步把这个群里的人带进了违纪甚至涉嫌违法的死胡同。
    这些年,全国查处的党员干部因网络行为违纪的案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在微信朋友圈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有的是因为转发淫秽图片或视频,有的是因为散布传播谣言,有的是因为违规收受微信红包,有的是因为用微信红包进行拉票贿选,有的是因为泄露了国家和工作秘密,有的则是因为开网店做微商,等等。所以,网络也不是纪外之地、法外之地,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慎重对待。
    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的人,具有一般的感情需求。老乡情、同学情、战友情等,都是正常感情需求的自然延伸,是合情合理的。党员领导干部网上或线下与老乡、同学、战友等正常、适度联谊,本身并无不妥。但“朋友圈”“微信群”等网络联谊形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由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组成。党员领导干部在网络空间的言与行,一定要时刻考虑到自身的身份和职务影响。与老乡、同学交往,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不能放一边,彼此清白是基本规矩,有交往不能有交易,不能让小团伙、小圈子意识侵害党性原则,更不能触碰纪律红线、踩踏法律底线。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绝不能被披着“乡情”“友情”“同学情”“战友情”外衣的不当利益诉求所蒙蔽,而丢了原则、坏了风气、损害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
    2.2016年以来,在浙江、江苏,“发扬‘店小二’精神”成了一些干部常说的话。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发扬“店小二”精神,在一些地方已经见诸行动、形成制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干部如何当好“店小二”,其实是一个作风建设问题。
    “店小二”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白话小说、古装剧里,这一角色很常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店小二”的存在感也不弱——网购空间,很多网店店主、店员也称自己“店小二”。当下,这一词汇悄然进入一些地方政治生活领域,“店小二”精神便增加了些许现实针对性。从各地的讨论和举措来看,所谓“店小二”精神,即把企业、基层、群众比作“客人”,要求政府部门、机关干部当好服务企业、基层、群众的“店小二”,其核心在于弱化政府的管制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只不过,“店小二”这种说法更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客人走到哪里,“店小二”的服务就跟到哪里,他们充满热情、眼勤手快,主动服务、贴心服务,能够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把“顾客至上”的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党员干部要发扬“店小二”精神,以真心真情待群众,放下架子,不当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甘当问需于民、主动排忧解难的“服务员”。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群众和企业有什么疾苦、有什么难处,决不推诿逃避,想方设法解决,常问暖、多嘘寒,干好分内之事、尽好分内之责。
    作为一名“店小二”,要有高效务实的专业化能力。优秀“店小二”端盘、倒茶基本上都有拿手绝活,
成为“镇店之宝”。“绝活”的背后源于勤学苦练,源于对工作的热爱。没有“好把式”和“撒手锏”,就干不出漂亮活;没有“招牌菜”和“几把刷子”,就难以引导人、说服人。当下,带领一个地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本领恐慌,努力学理论、改作风、抓落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谋在先、抢在前,打响服务“招牌”。
    一些地方从中颇为受益。《今日浙江》刊发的一篇报道指出,一站式审批、全程式代管、跟踪式联系……浙江号召党员干部人人争当“店小二”,沉下身子精准服务,以干部服务的“加法”做引进项目的“乘法”,从而使得一大批“大好高精尖”项目纷纷落户浙江。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店小二”精神是一面现实的镜子。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公职人员的态度虽比以前好了,但办事效率依然不够给力,“脸好看、事难办”等成了新问题。“店小二”精神的可贵之处,就是不仅有态度,更有实打实的行动,真正把服务做到位、做到群众心坎上。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唤醒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又需要相关的机制保障,形成制度上的倒逼压力和干事动力。
    事实上,类似“店小二”精神式的提法并不少见,一些地方曾经提出的“保姆式服务”,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的就是服务意识,体现的就是有事就办、办就办好的追求。
    为政贵在实,不管是“保姆式服务”,还是“店小二”精神,关键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老大难问题逐渐解决了,发展的绊脚石消除了,群众的满意度提升了,才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人们发自心底的点赞。
    3.2018年年初,16万份调查问卷显示,84%的企业和居民认为,S市营商环境有改善,制约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打通。
    “营商环境建设,必须从以供给侧为重点转向以需求侧为重点,企业需要什么环境,我们就打造什么样的环境。”S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姜有为说,“要把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行动,转化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关键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第一次遇见这种服务。好多天才能办下来的事儿,现在几分钟就办好了。”S市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张经理在1月31日下班后来到浑南区“自助服务大厅”,在自助机上办完了通行证签注。“由于办理公司业务需要经常出境,以前只能在上班时间去出入境管理部门办手续,现在随时随地都能办。”在公安警务改革中,S市公安局浑南分局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大厅里有10余台涉及出入境、交警、身份证办理等自助式服务机,同时警方将112项公安业务、21项审批权限实行“一门式”集中办理。
    如今,这个办法已经作为S市最新的71条经验被全市复制推广。在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中,S市重向科技要潜力,以新的科技手段,倒逼干部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S市公安部门已经在全市逐步推广“一门式”服务模式,将出入境、交警、治安、消防4个警种的相关窗口业务合并办公,将治安、禁毒等部门的21项审批业务移交到服务大厅的一个窗口统一受理,由窗口受理民警统一移交到各警种按时限办理,让办事企业、群众少跑腿,解决窗口办理排队长、耗时长的情况。
    李强在S市和平区注册了一家企业,几乎没填表,这让他很吃惊。2017年起,和平区政务审批服务局开发了一种“企业注册零填表系统”。“过去注册至少要填写9张表,现在口头申报,核名成功后,把核名单交给窗口,提供身份证件等要件,工作人员帮着录入,自动生成企业注册所需表格。”李强说,“我核对签字即可。”
    在和平区,企业登记所需表格、股东会决议和章程,都是这个系统生成的,然后由投资人核对,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就能够完成注册,取得营业执照。“以往在审批中心,最火爆的就是有偿代办,现在基本都黄了。”区审批局局长王鹤锦说。
    S市某房地产企业业务员刘新,到浑南区建设局办理商品房交付使用条件确认审批,发现原来需要跑三次的事儿,这次跑一次就办妥了。原来,该局优化业务流程,由“先报件,后勘验,再取结果”调整为“先勘验,后报件同时取结果”,实现办事人员“只跑一次”。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企业办事程序繁琐,来回跑、无用功多,让企业对营商环境诟病较多。”S市市营商办主要负责同志说,“这倒逼我们大刀阔斧搞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流程,努力做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S市分两批公布了“最多跑一次”清单,共2647项。自公布清单起至2017年12月底,市、区两级“最多跑一次”业务量为173.3万件,超过行政审批事项总量的50%。
    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李逸群看来,要想群众少跑腿,干部必须多用心、多跑腿,数据跑起来,群众才能静下来。
    S市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全市公职人员和国企叫响了“营商环境从我做起”的口号,要求大家“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并出台了“首问负责制”等保障措施。所有委办局处长以上人员电话、分工等信息,全部在网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对破坏营商环境的党员干部,S市坚持高压震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2017年以来,全市数百人因此受到各种处分。
    在全市劾力同心的努力下,一大批制约S市软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大幅减少;企业成本大幅降低;企业跨区迁移常态化运行,全市有43l户企业完成了跨区迁移,其中自行办理迁移的企业有409户。
    2017年S市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6.5万户,同比增幅高达64%,其中,S市现有外地投资企业11.57万户,占全市企业总量的48%。
    日前,在多个场合,辽宁省委常委、S市市委书记易炼红掷地有声地提出:“让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成为S市的文化标签。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抓下去,‘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种说法必将一去不复返!”
    4.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商”,自然,官商交往也就必不可少,建立良好官商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官商之间如何交往,交往的底线是什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立以“亲”“清”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政商关系。这一要求,对新型政商关系作了新的定位,指明了建设途径,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指明了方向。
    “权力就像一把火,企业家离远了得不到温暖,离得太近又会被烧伤。”这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对权力的调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政商关系尚存的问题。
    一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起来很不容易。过去,由于一些原因,在旧有规则下,民营企业家与官员的交往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有时一个官员落马会使几家企业受到牵连,企业的诚信、管理、资金、项目都会受到冲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某些企业家在自身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短板和缺陷,二是有些官员贪念太重,想借商人之手完成权力变现。如果官商之间仅仅是一对一的金钱关系,那么,其结果必定是权力与资本的不法勾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商勾结。
    当前,政商关系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干部对企业“敬而远之”。尤其是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一些领导干部因怕犯错误而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不敢为”的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谈商色变,只怕不“清”,不怕不“亲”。见了企业家“躲着走”,甚至“不接电话、不批文件、不办事情”。“不愿为”的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以消极态度对待民营企业家,到企业调研,推动工作明显少了,一些干部与企业家不怎么联系了,干部对企业没有积极性了。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家采取“软拒绝”,表面上客客气气,但不拍板、打“太极拳”。推诿扯皮,为避责而不作为,怕担当而不作为。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的态度;有的新官不理旧账,前任领导定的事,后任不予理睬。由以前的“脸难看、门难进”,变成了“饭不吃、礼不收、事不办”。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极为不利。
    对企业来说,“亲”,就是要积极主动与党和政府沟通情况、交流看法,取得政府的理解和工作上的支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建言献策,支持地方发展,充分发挥好企业自身的作用;“清”就是要洁身自好、遵纪守法,清清白白地做事,堂堂正正地经营,提升企业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亲”“清”二字,要求官商之间保持距离但又不是背靠背,使政商之间尤其是领导干部与企业家之间的交往有了界限和基本遵循。
    民营企业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国内做生意必须与官员搞好关系。潜台词是,离开权力的扶持,生意很难做大。这是一种习惯性偏见。企业要生存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商环境,企业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沟通,或者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良好公共服务,都不能庸俗化、简单化地看作“官商勾结”。总的来说,积极政商关系的构建,既需要官商保持正常的联系和交往,又要使官商各安其道并行不悖,真正做到有交集而无交易。
    如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构建健康的政商关系?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还未把权力交给市场,使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有关审批、管理、资格认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寻租现象,这不仅有损健康的政商关系,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丧失机遇,贻误地方发展。为此,要将政府的行政之手从微观经济领域撤出来,不要过多干涉企业经营,要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权,缩减繁琐的行政流程,由事前监管转为事后监管,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通过多种途径,使正当的官商交往步入正常轨道,既让官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又能避免企业千方百计抱官员“大腿”满足自我发展之需,真正让官和商回归本位和常态,做到“在商言商、在政言政”。
    5.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山东在十日内又发生了一起“民营企业家举报官员不作为”事件。从2018年2月23日开始,一则以“山东民营企业实名举报临沂官员老赖不作为致企业损失过亿”为主题、配有视频与文字的举报信在网络热传。举报信的作者是临沂市金凤凰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方成。与2月14日山东德州明星企业家、皇明董事长黄鸣实名举报德州市委书记相似,矛头都直指当地官员不作为。
    如果再往前追溯,企业家毛振华在黑龙江的“雪地控诉”,也曾一度引起舆论哗然。三起事件,彼此显然并无关联,个中的矛盾问题恐怕也无法类比。但是,它们所直击的问题是相似的——什么样的政商关系才是健康的?
    姑且先不去探窥每一起举报事件的纷争,从企业和政府的角色来说,当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最应该躬身自省的是管理者,最应该追问的是市场生态,为何纷纷把矛头对准权力呢?权力在其中何以能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这又回到了那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在市场和市长之间,企业家为何如此仰仗后者?
    在山东的两起举报事件中,有个非常显著的相似点:举报者都把矛头对准了当地主政一把手。据说,黄鸣就曾公开表示,曾主政德州的某一把手是他的恩人,并宣称与其感情很深。这种本应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政商关系,被渲染上如此浓厚的江湖习气,是最大的不正常。
    事实上,这种看似“恩人”化的情感关系,在利益的主导下,其实是脆弱不堪的。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彼此便会撕破脸,陷入一地鸡毛的境地——不仅“旧账”说不清楚,弄不好还会相互毁灭。而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出现“新官不理旧账”,也就不奇怪了。
    由恩人仇,可能就是一夜之间,再占尽江湖风头的企业家,最终也会成为以公开举报来要挟的失落者。当然,失落归失落,更需要深入追问的,还是权力与市场的关系。权力的能量过大,必然意味着市场的孱弱。为在逼仄的空间中求得生存,一些企业家盲目依赖“恩人”模式,可能也有几分不得已的因素。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不断强调的经济常识。同时,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在这个大背景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已进入顶层设计。只是,领导和企业家之间变成君子之交,在“亲”与“清”之间走向良性循环,真正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某部委一局级干部为何因微信群被处分》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其中有网友发表评论说,“因为一个微信群被处分真是冤”,请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该网友观点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人,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该网友的观点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董某的行为已经越过纪律的红线,属于“严重违纪”。 党员领导干部源于感情需求,与老乡、同学、战友等正常、适度联谊并无不妥,但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身份和职务影响,不能过度。而董某创建的所谓精英微信群,实质是以“乡情”作幌子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为政商相互勾结、利益交换提供平台。这一行为已经碰触了纪律红线,丢了原则、坏了风气,损害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侵害了公权力的廉洁性,董某依规被处分是正确的。 网络不是纪外之地、法外之地,党员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在利用网络社交工具时,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守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C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