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医学
列举呼吸衰竭时的临床表现及其基本治疗措施。
列举呼吸衰竭时的临床表现及其基本治疗措施。
admin
2013-08-22
68
问题
列举呼吸衰竭时的临床表现及其基本治疗措施。
选项
答案
(1)临床表现:除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症状外,主要是缺O
2
和CO
2
潴留所致的多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①呼吸困难: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浅快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呈点头或提肩呼吸、浅慢呼吸;②发绀:是缺O
2
的典型症状。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出现发绀;③精神神经症状:急性呼衰的精神症状较慢性为明显,急性缺O
2
可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O
2
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CO
2
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④血液循环系统症状:严重缺O
2
和CO
2
潴留引起肺动脉高压,可发生右心衰竭,伴有体循环淤血体征;⑤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呼衰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常因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起上消化道出血。(2)治疗:原则:呼衰处理的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改善缺O
2
和纠正CO
2
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1)建立通畅的气道;2)氧疗:①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可给予吸较高氧浓度(35%~45%),纠正缺O
2
,通气随之改善。对肺炎所致的实变、肺水肿和肺不张引起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肺内动脉分流性缺O
2
,因氧疗并不能增加分流静脉血的氧合,如分流量小于20%,吸入高浓度氧(>50%)可纠正缺O
2
;若超过30%,其疗效差,如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会引起氧中毒;②缺氧伴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其氧疗原则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给氧;③氧疗的方法:常用的氧疗为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吸入氧浓度(F
i
O
2
)与吸入氧流量大致呈如下关系:F
i
O
2
=21+4×吸入氧流量(L/分);3)增加通气量、减少CO
2
潴留:①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②合理应用机械通气。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①呼吸性酸中毒;②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③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④呼吸性碱中毒;⑤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5)合理使用利尿剂:呋塞米,及时给以补充氯化钾、氯化钠。6)抗感染治疗。7)防治消化道出血。8)抗休克。9)营养支持。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583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西医综合题库考研分类
0
西医综合
考研
相关试题推荐
A.内出血表现B.腹膜炎表现C.肠梗阻表现D.梗阻性黄疸表现外伤性脾破裂病人的临床特征是
某羽毛球运动员,22岁,近半年来右肘部外侧疼痛,运动后加剧,检查:右肘外侧压痛,但肘关节功能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女性,43岁,因性交后出血6个月就诊妇科门诊。病理诊断为子宫颈上皮内肿瘤Ⅲ级。与本患者疾病密切相关的感染因素最可能是
心尖区舒张期杂音可见于哪种情况
男性,52岁,乙肝肝硬化10年。近半月因腹水,不规律服用利尿剂治疗。2天来呼吸深快,昏睡,呼之能醒,可应答,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血K+2.6mmol/L、Na+134mmoL/L、Cl-98mmol/L,血氨140μmol/L,pH7.50该
常导致肠腔狭窄的疾病有
关于胃癌的淋巴转移,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试述胃溃疡和胃癌的鉴别诊断要点。
A,淋巴道转移B,直接蔓延C,种植性转移D,血道转移E,椎旁静脉系统的转移胃癌的盆腔转移是
P波反映心电活动的哪个过程?P波正常值是多少?
随机试题
穿刺者应如何确定穿刺点输液后半小时病人出现高热、寒战、脉速伴恶心、呕吐、头疼症状,疑为
能产生溶血现象的化学物质( )。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其中包括()。
下列关于设备监理规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价格指数调值公式中,考虑的因素有()。
劳动者享有()。
属于事实行为的是()。
PeopleintheUnitedStatesinthenineteenthcenturywere【C1】______bythe【C2】______thatunprecedentedchangeinthenatio
WhyisAlexanderthankfulforthereceiver?Forthereceiver’s______.What’sAlexander’sattitudetowardtheorder?Hecan’t
Oldpeoplearealwayssayingthattheyoungarenotwhattheywere.Thesamecommentismade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ndi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