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计算机
阅读以下技术说明和C语言函数,将C程序段中(1)-(5)空缺处的语句填写完整。 [说明] 函数DelA - InsB ( LinkedList La, LinkedList Lb, int key 1,int key 2,int len)的功能
阅读以下技术说明和C语言函数,将C程序段中(1)-(5)空缺处的语句填写完整。 [说明] 函数DelA - InsB ( LinkedList La, LinkedList Lb, int key 1,int key 2,int len)的功能
admin
2009-02-15
63
问题
阅读以下技术说明和C语言函数,将C程序段中(1)-(5)空缺处的语句填写完整。
[说明]
函数DelA - InsB ( LinkedList La, LinkedList Lb, int key 1,int key 2,int len)的功能是,将线性表A中关键码为key 1的节点开始的len个节点,按原顺序移至线性表B中关键码为key 2的节点之前。若移动成功,则返回0;否则返回-1。
线性表的存储结构为带头节点的单链表,La为表A的头指针,Lb为表B的头指针。单链表节点的类型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key;
struct node*next;
} *LinkedList;
[C程序]
int DelA_InsB (LinkedLiSt La, LinkedList Lb, int key1,int key2,int len
{ LinkedList p, q, S, prep, pres;
int k;
if (!La ->next || !Lb ->next || len<=0)
return-l;
p = La->next;
prep = La;
while (p && p->key != key1){ /* 查找表A中键值为key1的节点 */
prep = p;
p = p->next;
}
if (!p)
return -1; /* 表A中不存在键值为key1的节点 */
q = p;
k = 1;
while (q &&(1)){ /* 在表A中找出待删除的len个节点 */
(2);
k++;
}
if (!q)
return -1; /* 表A中不存在要被删除的len个节点 */
S = Lb ->next;
(3);
while (s && s->key != key2){ /* 查找表B中键值为key2的节点 */
pres = s;
s = e->next;
}
if (!s)
return -1; /* 表B中不存在键值为key2的节点 */
(4) q->next; /* 将表A中的len个节点删除 */
q->next=(5)
pres->next = p; /* 将len个节点移至表B */
return 0;
}
选项
答案
这是一道要求读者在单链表上实现元素的群插入、群删除操作的程序设计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本程序是在链表插入和删除单个节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一次性插入多个节点和删除多个节点。元素的群插入或群删除操作是在只删除一个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寻找指定大小和指定数量节点的过程来实现的。其原理和插入、删除一个节点的运算是一致的。首先在链表A中查找键值为key1的节点。在程序中使用了如下的第1个while循环语句。 while (p && p->key !=key1){ /* 查找表A中键值为key1的节点 */ prep = p; p = p ->next; } 若找到键值为key1的节点(即查找成功),则用指针p指示(即p指向该节点),指针prep指向p的直接前驱。然后观察在p的后面是否有len个节点。在程序中使用了如下的第2个while循环。 q = p;k = 1; while (q && (1) ) { /* 在表A中找出待删除的len个节点 */ (2) ; k++;} 第2个while循环是为了找到以键值为key1的节点开始的len个节点。若查找成功,指针吁将指向len个节点中的最后一个节点。程序先将q指向p,变量k是用来计算节点个数的计数器。而该循环的结束条件有两个。第1个是p的后面没有len个节点。此时q为空,所以(2)空缺处所填写的语句是“q=q->next”或“q=(*q).next”,使q的指针往后移动。第2个是p的后面有len个节点。此时k=len,所以(1) 空缺处所填写的语句是“k<len”。如果p的后面有len个节点,则q指向第len个节点,如图3-22所示。图 3-22中的虚线表示省略了中间若干个节点。 [*] 图3-22 链表示意图1 同理,在链表B中查找键值为key2的节点,使用了如下的第3个while循环语句。 S = Lb->next; (3) ; while (s && s->key !=key2) { /* 查找表B中键值为key2的节点 */ pres.=s;s=s->next; } 以上的程序中,s指向第1个节点,然后进行循环。循环的结束条件有2个:第1个是s为空,即说明从头到尾都没有找到键值为key2的节点;第2个是指针s指向该节点,指针pres指向;的直接前驱,即表示查找成功。但是,当第1个节点的键值就是key2时,根据循环条件,循环中的语句不执行,则pres没有值。所以(3)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pres=Lb”,使指针pres始终指向s的前驱,如图3-23所示 (图中的虚线表示省略了中间若干个节点)。 [*] 图3-23 链表示意图2 最后将指针p到q的连续len个节点从链表A中删除,在链表B中插入,如图3-24所示。 [*] 图3-24 链表示意图3 程序中使用的语句如下。 (4) q->next; /* 将表A中的len个节点删除 */ q->next= (5) pres->next=p; /* 将len个节点移至表B */ 如果要把指针p到q的连续len个节点从链表A中删除,就要把指针p的前驱(prep)的next指向指针q的next,因此(4)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prep->next”或“(*prep).next”, 接下来将指针q的next指向线性表B中s,把指针s的前驱(pres)的next指向p,即(5)空缺处所填写的内容是“s”(或“pres->next”,或“(*pres).next”。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EjZ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程序员下午应用技术考试题库软考初级分类
0
程序员下午应用技术考试
软考初级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处理基本要求的是(22)。
在Excel中,若A1单元格中的函数为"=IF("教授">"助教",TRUE,FALSE)",按回车键后,A1单元格中的显示内容为______。
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的说法中,(62)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是微机最基本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其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CPU模块就插在其上面。
根据某机构的统计与推测,我国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各个年龄段的百分比如下图。根据该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在Excel2010中,设单元格A1、B1、C1、A2、B2、C2中的值分别为1、2、3、4、5、6,若在单元格D1中输入函数“=MAX(A1:A2,B1:C2)”,按回车键后,则D1单元格中的值为(
鼠标指针的形状取决于它所在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屏幕元素的相互关系。在文字处理的文本区域,指针就像(),指向当前待插入字符的位置。
某单位的统计报表比较多,采用表号(报表的编号)的好处是______。
上级要求信息处理技术员做a、b、c、d、e五件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安排呢?根据工作性质以及紧急程度,他列出了如下几条规则:a应在b前 c应在a前 d应在a前 a应在e前d应在b前 b应在e前 c应在d前 c应在
假设100个数据的平均值为82.31,其中有10个数据又发生了如下增减变化:+3.52,+2.87,-4.13,+5.34,-2.87,+2.50,-3.52,+4.23,-5.04,+0.10,则新的平均值变为(26)。
随机试题
Excel2010单元格中输入的内容,可通过______________进行确认。
以下影响发病的因素不属于外环境的是
某男,25岁,高热,咳吐脓血腥臭痰属()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规划设计中,提倡城市住宅宜以哪种类型为主?
在焊接方法分类中,属于非熔化极的焊接方法有()。
Joyinlivingcomesfromhavingfineemotions,trustingthem,givingthemthe【E1】f______ofabirdintheopen.Joyinlivingcan
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数从1997年的62万增加到2.98亿,居世界第2位。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手机网民数达到1.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由1997年的25.4Mbps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WhichmetalweretheCeltsusingatthebeginningofthefirstmillenniumB.C.?
Areyoualwayssureyouknowwhatpeoplemeanwhentheytrytodescribetheirfeelingstoyou?Weusebothwordsand【C1】______to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