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真题 有人提出,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忠诚地为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呢?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的思想意识怎么能停留在封建时代呢?选拔官员要考察其“德、勤、能、绩”

admin2023-01-15  30

问题 2008年10月真题
  有人提出,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忠诚地为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呢?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的思想意识怎么能停留在封建时代呢?选拔官员要考察其“德、勤、能、绩”,我赞同应当把“德”作为首要标准。然而,对一个官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公德而不是私德,“孝”只是一种私德而已。选拔、评价官员,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显然是舍本逐末。什么是公德?一言以蔽之,就是忠诚职守,在封建社会是忠于君主,现在则是忠于国家。自古道“忠孝难以两全”。岳飞抗击金兵,常年征战沙场,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却成了千古传颂的英雄。反观《二十四孝》里的那些孝子,有哪些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孔繁森撇下老母,远离家乡,公而忘私,殉职边疆,显然未尽孝道,但你能指责他是个不合格的官员吗?俗话说“人无完人”,如果在选拔官员中拘泥于小节而不注意大局,就会把许多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门外,而让那些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

选项

答案 “孝”真的不应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吗 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事实以及论据,得出选拔官员不应把“孝”作为标准的结论。这一推理过程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颇,难以令人信服。 第一个偏颇是把“孝”视为“封建时代独有的行为规范”。“孝”是各个时代人们都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并非封建时代独有,主张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不能作为“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的依据。 第二个偏颇是把私德与公德对立起来。主张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并不意味着“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把私德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标准,并不排斥把公德作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标准,二者并不矛盾。 第三个偏颇是把必要条件歪曲为充分条件。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可知“孝”是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但是,材料中的论证认为《二十四孝》里孝子的孝行是众人皆知的,但又说“有哪些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是把“孝”作为选拔干部的必要条件歪曲为充分条件,再加以“批驳”,未免可笑。 第四个偏颇是把“孝”等同于庸才。材料认为将“孝”作为选拔标准,就会把许多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门外,而让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这种论证背后隐含一个假设,即“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不屑于孝;而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尽孝道,将“孝”与胸怀大志相对立,而将没有远大抱负与“孝”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这是没有根据的。 总而言之,由于该论证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颇,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解析 本题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供参考:
  (1)题干中作者不赞成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认为这一标准是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的表现。作者的这种不赞成脱离了实际。“孝”不是封建时代的专利,现代社会也需要“孝”。
  (2)题干中作者根据“‘孝’只是一种私德而已”得出结论:将“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是
“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这里的论证过程及结论显然都是不合理的。首先,作者的这种认识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题干中有人提出的观点只是“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即要重“孝”这种私德,但是并未提出把“公德”的标准排除,作者却理解为将“孝”作为评价官员“德”的唯一标准;其次,作者将考察官员的“德、勤、能、绩”中的“德”定位在“公德”,也犯了认识片面的错误。对于官员“德”的考察,不仅应考察他的公德,也应关注他的私德。
  (3)题干中作者将“公德”定位在“忠诚职守,在封建社会是忠于君主,现在则是忠于国家”,看起来是给“公德”一个定义,实则并未对“公德”的内涵做出准确的界定。
  (4)题干中作者试图说明岳飞和孔繁森注重忠于职守的“公德”,忽视“孝”的私德,进而想说明对于官员而言,“公德”更重要,“孝”的私德不重要。作者的这种论证看起来有理有据,实则是偷换了概念。自古以来,“孝”不仅体现为“孝的行为”,更体现为“孝心”。岳飞和孔繁森虽然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但是他们依然是有孝心的,不能被简单评价为不孝。
  (5)题干中“如果在选拔官员中拘泥于小节而不注意大局,就会把许多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门外,而让那些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的论述背后隐含的假设是:“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不屑于孝,“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尽孝道。这种论述过于绝对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kr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