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admin2022-02-15  6

问题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思考探究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积累拓展
四、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武陵人捕鱼
不足外人道也
2.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3.见渔人,大惊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向所志
未果,病终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②憩:休息。
③菽: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遮蔽。
⑦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预习提示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桃花源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设疑激趣 导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那么这人间仙境究竟美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桃花源记》,一起走进这桃源胜境。 二、深入品读 1.品读景美 设问: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l、2段,请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描绘桃花源内外的美景。 引导:描绘时,应抓住具体的景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尽可能使用一些贴切的修辞手法,最后以抒情结束。 (一位学生描绘,另一位学生点评;在此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描绘,最后教师评价,总体上给予肯定、鼓励,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品读人乐 设问: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桃花源内的人淳朴、好客、快乐)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人们为何如此快乐?自由朗读第3段。 引导:联系当时桃花源外的社会环境来发散思维。 3.品读情感 设问: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引导:梳理课文细节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三、巩固延伸 拓展思考:桃花源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引导:可综合课文内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已学的历史与政治方面的知识等,对构建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合理性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四、总结提高 教师引入本课总结。由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收获和感受。 总结:《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和平、恬静、怡然自得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提高:搜集关于理想的名言,深入理解和感受陶渊明的情怀。如巴金的“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史立兹的“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l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