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

admin2018-03-14  34

问题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相对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___ ,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

选项 A、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
B、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C、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
D、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 横线位于尾句中间,由“这才是”可以看出,所填句子是由前文深入探究“刻舟求剑”后所得出的真正的“道理”。分析前文可知,文段首先提出了古人对“刻舟求剑”的认知主要基于时间轴意义,接着进行转折,进而由一个反问句引出真正要传达的道理,船是运动的,在“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时无法再用静止思维去寻找落剑,即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B项是对这一道理的同义替换,当选。
A项强调意识,无中生有;
C项对应文段开头古人的观点,忽略了转折之后重点强调的运动,排除;
D项阐述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个知识是正确的,但相较而言,不及B项更加直接的对我们的行动给予指导,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明道理”与“学知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Xm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