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厦门大学2000)

admin2014-12-30  41

问题 比较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厦门大学2000)

选项

答案(1)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吸收分析理论(Absorpfion Approaeh),也称国际收支总量吸收模型,是由亚历山大(S.S.Alexander)在1952年所发表的Effects of a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将国际收支作为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无论调节总收入、总支出还是进出口的经济政策,都会引起国民经济活动的调整,导致收入或产量、支出及进出口之间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律相互变动,只有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两方面着手分析,才能全面理解国际收支的失衡与调节。可以说,吸收分析理论正式将国际收支上升到宏观经济目标的范畴,首次建立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各决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新的发展和完善,为各国政府综合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其创始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哈里.约翰逊(Harry Johnson)和他的学生雅各布.弗兰克(Jacob Frenkel)。货币论的出现同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货币论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该理论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3)两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比较。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和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作为两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 ①理论基础 a.吸收分析法是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民收入恒等式: Y=C+I+G+X—M 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C为私人消费,I为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令B=X—M,有: B=X—M=Y一(C+I+G) 令C+I+G=A,A即为“吸收”(Absorption),则有: B=X—M=Y—A (*) 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国民收入恒等式所推出的(*)式就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分析工具。很明显吸收分析法是以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理论为基础的。 b.货币分析法则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的,是现代货币理论在国际收支领域的延伸。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人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 第二,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第三,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在满足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Ma=Md 其中,Ma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相等。其公式为: Md=P.f(Y,i) 其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又有: Ma=m.(D+R) 其中,D是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辗转存货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基础货币等)。为叙述方便,取m=1(实际上,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Ms有不同的定义和范围,从而m也有不同的对应值),可得: Ma=D+R Md=D+R 则有: R=Md—D (#) 上述(#)式就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第一,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第二,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给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第三,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给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通过以上分析,很明显地看出货币分析法是以货币主义学说为基础的。 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a.吸收分析法从其最基本的方程式B=Y—A出发,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收入与对外支出之间的总量失衡: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大于收入的结果。 b.货币分析法根据其最基本的方程式R=Md-D,强调国际收支失衡是与货币供给与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失衡:国际收支盈余是国内货币需求超过国内货币供给的表现,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国内货币需求小于国内货币供给的结果。 ③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a.由于吸收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收入与国内支出之间的失衡,因此,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或同时改变收入和吸收来调节。对此,吸收论主张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包括使用支出转移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 b.由于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供求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来纠正。其他各种方法,如贬值、关税、进口限额和减少吸收的支出变更政策,只有当它们相对于货币需求减少了国内货币供给,或相对于货币供给提高了货币需求时,才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④分析的对象 a.吸收分析法只注重经常项目分析,忽视了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分析,而且注重线上项目分析。 b.货币分析法强调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主张从线下项目分析,自下而上地说明国际收支。 ⑤关于对贬值效应的分析 a.吸收分析法认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起作用的。 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贬值对实际国民收入所引起的变化;第二,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第三,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吸收分析法分析了在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的贬值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贬值应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解放出来转向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国内外均衡。 b.货币分析法认为本币贬值首先会引起国内物价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则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或减少吸收,或出售资产来满足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只有在货币供给不扩大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同等地或者更大规模地扩张,贬值则无法改善国际收支。因此,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只是短期的。从长期看,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⑥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都不能对国际收支的决定和调节做出完善的说明,虽然它们之间有种种差别,但二者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方程式看出: Y=A+(X—M) 贸易差额(X—M)实际上就是对外资产的净累积。如果不考虑资本流动,后者就仅由现金余额R构成。由此,贸易差额又可以表示为: B=Y—A=△R 吸收分析法将注意力放在收入与支出的对比(Y—A)上,而货币分析法则强调其中的△R。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jz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