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请根据上述材料,阐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admin2021-01-18  34

问题 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请根据上述材料,阐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选项

答案上述材料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社会自古至今的恒久主题。在当代中国,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含义 ①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②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 ①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而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存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 ②表现形式不同。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没有严格的界线,道德规范的要求也往往是概括、笼统和比较抽象的,大多是不成文的,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并通过这些信念、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自我的心理约束机制,抑制各种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而法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行为,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规范通常表现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③实现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法治的实现,虽然也有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和遵守,但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的实现。 ④内容不同。以德治国包含的内容要远远大于依法治国的内容。德治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公民一切社会生活、社会活动。既包括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范围,也包括了法律规范所调整不到的范围。德治对社会和公民提出的要求,要比法治的要求高得多、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 ①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范畴,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思想建设的主要方式,主要是以德教民、以德化民、以德育人。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律解释等政治法律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治的精神、原则和方法,不得以道德判断取代或冲击法治规则。而在相当广泛的政治社会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强调德治的精神、原则和方法,不能一味地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解决思想道德问题,要注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规范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法律不是万能的,有其固有的局限和弱点,需要由其他社会调整机制给予辅助和补充,而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常规机制。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aW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