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清末新政。

admin2019-02-27  25

问题 论述清末新政。

选项

答案(1)清末新政的背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双重打击之下,在维新变法遭受挫折感的境况下,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在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史称“新政”。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宣布“变法”。4月21日,清政府成立了以奕勖为核心的督办政务处,包括李鸿章、荣禄等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要员参与,推行“新政”。 (2)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裁并机构。1901年7月,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设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事府(并人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卖官、废除一些“陋规”“供应”等。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制至此瓦解。②改革兵制。1901年,清政府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20%~30%的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1904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军”三十六镇,每镇官兵12 500人。除袁世凯在1905年编成“北洋陆军”六镇外,各省大都没有完成计划,这些新编的“常备军”,泛称“新军”。而“新军”最终成为一支反清力量,这是统治者未曾预料的。③改革学制。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1902年起,改革科举,废八股,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2年,身为管学大臣的张百熙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1905年9月,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设立学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④奖励工商。包括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1903年商部成立前,清政府议订商律,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矿务章程》以及《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⑤其他方面。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新政的失败及其意义:清末新政的许多内容与戊戌变法大体相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清末新政不过是清政府的自救改革,而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一次革命。清末新政虽然在编练新军、鼓励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而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封建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同时,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清政府早已入不敷出,《辛丑条约》订立后更是债台高筑。没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新政的推行自然步履维艰。但是清末新政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如学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输入;清末编练的新军最终成为颠覆清政府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奖励工商的政策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此题考查清末新政。答案中应当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清末新政的重要历史意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7W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