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一行。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虚伪”归于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敌人、奴

admin2018-11-23  33

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一行。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虚伪”归于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敌人、奴役敌人,在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兵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请回答:
请论述这些思想或方法的含义,并评述之。

选项

答案“德行可教”的德育论和“苏格拉底法”的具体含义: ①“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的,那么,德行就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出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②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题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产婆术”。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 ①苏格拉底“德行可教”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那么,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这对后世建立道德意识,以道德判断为德育的重要任务有重要影响。但“德行可教”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如亚里士多德批评道:“说美德就是知识,这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能没有识见(不能没有知识),这句话却有道理。” ②“苏格拉底法”的优点是没有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强加给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结论。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教材、教科书、成熟教育制度的条件下的有效方法。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做参照。因此,在当今的教学论中,对于“苏格拉底法”的运用要注意其适用条件。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Rri777K
0

最新回复(0)